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太原市尖草坪第一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原市尖草坪区一中,坐落在崛围山下汾河之滨的尖草坪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柴村西南,是尖草坪区唯一的普通高中,自1958年创办以来,已走过了艰难而光辉的50多年历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成为享誉省城的山西省示范高中,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1]

学校规模

学校具有50余年办学历史。现有教学班38个,在校生2200余人,教职工近200人,专任教师140人,其中高级教师52人,硕士研究生16人,省市学科带头人12人、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37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基础设施先进,达省一流标准,教风学风严谨,管理规范严格,课堂优质高效,是山西省新课程改革基地学校。高考连续十三年荣获“太原市教育教学优胜学校”,二本达线率在65%以上。师资一流,学风优良,每年为全国各类知名大学输送大批优秀人才,是莘莘学子学习的殿堂,成才的摇篮

学校占地100亩,建筑面积25750平方米,校园整体布局科学合理,拥有高标准的科技楼、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公寓、师生餐厅、400米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拥有全省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人均图书50册 以上。学校有校园网络系统、双向闭路电视系统、广播系统,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办公,班班实现多媒体,教学和管理手段实现了现代化。\

学校荣誉

从2000年至今,学校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奖励,被山西省教育厅授予“山西省示范高中”、“山西省新课程改革基地校”、“山西省优秀家长学校”等称号;被太原市委市政府授予“模范集体”、“先进党支部”、“三育 人先进单位”、“普法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和“绿色学校”等称号。2005年被评为太原市首批示范高中。 2007年被评为山西省示范高中,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尖草坪一中创业精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竭尽全力,奋斗不息。

发展愿景

作为省、市新课程改革基地校,尖草坪一中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实践、探索、反思,加强内涵发展,真正实现我校五年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创办“高质量、有特色、开放、创新 、和谐”社会公认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

办校特色

尖草坪一中是尖草坪区所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地处城乡交接带—尖草坪区政府所在地柴村,所服务的尖草坪区总人口为34.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4.66万,农业人口9.84万。尖草坪区所属大型厂矿林立,乡 镇企业及第三产业发达,招收生源基本来自本区、周边县区和周边厂矿。近十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经过艰苦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近几年一次性高考升学率达到50%以上。在学校发展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同时,学校把关注点放在那些经过三年高中学习最终失落而归的学生和家庭上,以实现学校提出的“让每一个中考分数不高的学生都圆一 个大学梦,都有一条成才路。”的办学理念,使每一位进入尖草坪一中学习的学生,都能找到切合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实际选择发展方向,各得其所,各有前程,在经过充分的调研,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在 区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胆改革,积极创新, 打通了一条“普职融通,人人成才”之路。虽然还属处创阶段,但已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发展势头良好。

办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多元并举,持续发展,追求卓越”。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学生养成教育培养为重点。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工作”,开展“教例研究” 、“课题研究”,使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科研兴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连续六年一次性达线都跨越200人大关,各项考核名列全市普通高中前茅,多次被评为“太原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和“太原 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模范学校”。 学校以“普职融通,人人成才”为办学特色,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个个成才,为他们的一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历史

一、初创时期(1958—1966)

尖草坪一中的前身为柴村初级中学,创办于1958年。校址在柴村资福寺(今尖草坪区实验小学所在地)。初为柴村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来源于柴村公社和马头水地区各村。1958年至1960年,每年招两个班(一至 六班),学生312人。1961年贯彻中央学校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学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同年学校建立党支部。1964年初中班从小学分出,柴村初级中学成立。1961年到1964年毕业8个初中班,约400人。为柴村 和马头水地区培养了一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建设者。其中多人后来成为区、社、队党政干部或农业技术骨干。

1965年开始批判“智育第一”,经常停课开会或组织师生劳动,教学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二、“文革”时期(1966—1976)

1966年—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校长和教师挨批斗,学生成立造反组织,搞派性斗争,正常的教学工作完全停顿。

1971年学校改办为高级中学,北郊区党的核心小组,区革委委派市委下放干部张玉枢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加强领导,整顿校纪校风,恢复文化课教学。区财政拨款整修校舍,开始招收了两个师范 班,一个高中班(高一班)。1972斗到1976年又招收了两个师范班,8个高小班,毕业学生共计750多人。师范班的创办,先后为北郊区培养了183名教师,当时中小学发展与师资严重缺乏的矛盾有所缓减。1972年 ,贯彻中央提出的“整顿”方针,学校形势逐渐好转,正常的教学秩序逐步恢复。1973年—1974年“四人帮”掀起“反回潮”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逆流,严重冲击教学工作,学校又陷于混乱之中。

1975年,市教育局拨款34万元,区革委拨款8.5万元,在柴村西南新建校舍,1976年竣工迁入。当时有3个高中班,两个师范班,柴村八年制学校的初中班也全部并入(1982年初中班的农民子女分到柴村中学), 成为完全中学。1978年,区委、区革委决定报市批准,更名为太原市北郊中学并定为区重点中学,面向全区招生。

三、恢复发展时期(1976—1997)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区委、区政府对北郊中学的各项工作都很重视。加强了对学校的领导。在不断投巨资改善教学设备的同时,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校面貌日新月异,教育质量逐年提高。

1980年以来,区政府多次投资增建、改建校舍,购置具有八十年代一流水平的教学设备。仅1989年新建教学大楼,改建学生宿舍楼就拨款135万元。1989年,校园占地17 529平方米,建筑面积9337平方米。建有容纳教学、实验、办公的三层综合大楼一幢,办公小二楼一幢;阶梯教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综合楼一幢;学生宿舍楼一幢:教职工集体宿舍10间;教职工家属宿舍40 套。学校配备有相当数量的教学仪器和教具,有200米跑道的体育场,有篮球、排球、单杠、双杠等体育设备;图书1万册,订有中外文书刊66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器材三配套(一类标准)。

学校创建至六十年代中期,历届区教育局陆续派合格的初中教师来校任教。1971年改办为高中后,将原初中教师拔高使用。1976年办成完全中学后,除柴村八年制学校的部分教师随初中班的并入而调入外,又 先后从各公社八年制学校选调了部分初中教师或小学教师,甚至民办教师。这些教师的学历大部分是中师毕业或高中毕业,师资质量不合格,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1978年以后,区文教(教育)局通过选 送教师到省、市教育学院、太原师专等院校深造,组织在职进修,从教学实践中锻炼等途径提高师资质量。十多年来,区不断派师范院校的本科、专科毕业生来校任教。至1989年,全校专任教师78名,其中大 学本科毕业9名,专科毕业67名,中师和高中毕业2名,大多数胜任教学工作。同时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从政治、工作和生活多方面关心教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吸收中青年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至198 9年,教职工党员21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23%。

十多年来,多数教师在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涌现出乔宏路瑞生等一批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教学标兵、教学能手。仅全国和省、市级的就有30多人。

1978年以来,区数次调整充实学校领导班子,健全了党支部,成立了共青团总支(后升格为团委会),组织了党、政、工、团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学校领导成员绝大部分是年富力强、知识丰富 ,事业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根据党政分开的原则,实行党支部保证监督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规章制度,各项条例,建立健全切合本校实际的各种应有的规章制度,加强并不断 改进对学校的管理,各项工作都在进步。1979年被评为市教育先进单位:1984年—1985年被评为市、区文明单位;1986年—1989年连续4年被评为市的先进集体。学校党支部工作成绩显著,1986年-1988年连续4年 被评为区的模范党支部。

十多年来,北郊中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 作用,广泛开展学雷锋,学池越忠、学赖宁活动。绝大部分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遵纪守法,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三好”学生大批涌现。据统计,1980年以来,仅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就有44 人。

1977年以来,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积极探索教改途径,实行科学管理、目标管理、量化管理,教学常规管理。重点抓了课堂结构改革,求效率,讲质量。 培养典型,不断总结推广各科教改经验。经过努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逐年上升。

1977年至1989年,共有58个高中班2910名学生,22个初中班1163名学生毕业。先后考入大专院校的334人,考入中专的525人,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合格的新生。其余初中毕业生大部分考入高中,高中毕业 生参加了工农业生产,为北郊区输送了大批具有高中文化的劳动者。在省举办的数学竞赛中,1978年有1名学生获第十二名,1980年又有1名学生获第十一名:1987年获市“全全开”智力竞赛三等奖;同年获区化 学竞赛一等奖:1987年获市数学竞赛团体总分第三名;1988年,1989年连续两年获市数学竞赛普通中学组团体总分第—名,11名学生获全国数学竞赛优胜奖,1名学生获省化学竞赛二等奖。

1990年—1994年区委、区政府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由吴世民同志担任校长,苗相臣同志为副校长。上任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订了全校各类人员工作职责。但由于多种原因,致使1993年的高考成绩不理 想,本科数为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跌入低谷。

鉴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1994年区委、区政府派王恒礼同志主持学校工作。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教育教学质量有所回升。1996年—1997年学校在区委、区政府的 支持下,投资兴建了一幢容纳40户教职工的住宅楼,基本上解决了教职工住宿紧张的问题。

四、跨越发展时期(1997—今)

1997年9月,杜效林同志任党支部书记、校长。1998年经上级批准,学校更名为尖草坪区一中。这8年是尖草坪一中发展史上最快的时期。

本届中校领导班子就任于1997年8月,全校教学班仅12个,在校生488人,教职工85人。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学校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学生成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有本区初中毕业生考入, 也吸引了辖区内厂矿初中学生入校就读,还有附近市区学生慕名而来读书。

新一届领导班子确立的办学思想是:以人为本,着力素质,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制订了1997—2002年和2003—2007年两个五年发展规划,致力于高起点建设领导班子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 养,采取多种措施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使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学校积极开展“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丁作”,开展“教例研究”、“课题研究”,使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科研兴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1998年—2005年连续8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2004和2005年一次性达线突破200人大关;多次被评为“太原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和“太原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模范 学校”等等。

从2000年以来,在财政紧张经费紧缺的情况下,采取政府扶持、学校自筹、分期付款等形式先后投资1200万元用于扩大校园面积和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新建学生公寓楼4260平方米,2002年拆除旧食堂后新建师生多功能餐厅及灶房2000平方米,并将原旧操场扩建为300米跑道体育场,2004年拆除旧二层教学楼—座,新建框架结构6000千方米四层教学楼, 使校内建筑面积达20000千方米。另外,家属住宅小区有教工家属楼3栋,面积共5800平方米。

几年来,分期分批配套完备了理、化、生仪器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大型图书阅览室等,建成了双向闭路教学系统。现有普通教室41个,65平方米/个。物理、化学实验室各4个,70平方米/个;生物实验室2个,65平方米/个;物理、化学仪器室各—个,72平方米/个;生物仪器室1个,70平方米/个。语音室1个,80平方米/个。计算机教室1个,70平方米/个,师生计算机共230台,人机比11人/台。大型图书室、阅览 室各—个,450平方米/个,其中电子阅览室内有60台电脑,图书4万册,订阅杂志报纸260种。大型多媒体教室1个,普通多媒体教室4个。学校绿地面积1.3万平方米,有大型花园草坪不锈钢雕塑及建筑饰品,被 市政府评为园林绿化先进单位。

2005年被评为太原市第一批示范高中,2007年被评为山西省示范高中。它是尖草坪一中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阶段。

视频

太原市尖草坪一中六十周年华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