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莫柔弱于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天下莫柔弱于水 |
天下莫柔弱于水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意思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 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天下莫柔弱于水 [1]
外文名称 The world is weak in water
作品别名 以柔克刚
创作年代 周朝春秋
作品出处 《道德经》
作者 老子(即李耳)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注释
1.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指天下的事物。于:比。莫柔弱于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2.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攻,攻击,进攻;莫:没有。莫之能胜,没有能够超过它(水)的。这句的意思是说,水的性情虽然是天下最柔弱的,但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比得过水。柔能胜刚,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子在观察事物、阐明道理时所引用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水。老子曾经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民间谚语有"水滴石穿",也精妙地概括了自然界这一神奇的现象。洪水泛滥时那淹没田舍、冲毁堤梁的势头,更是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难以阻拦的。柔能克刚,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条法理。
3.以其无以易之:以,用;易,交换、代替。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指水)。
4.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柔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
5.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指天下的人。莫不知,(天下的人)没有不了解(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个道理的。莫能行,没有能够去实践(这个法则)的。
6.是以圣人云:是以:因此。圣人常说。
7.受国之垢:受,承受,承担;诣,屈辱。国,帛书本作"邦"。受国之诣:承担国家的屈辱。一说垢作"责怨"讲,受国之诣,即承受国人的责怨。
8.是谓社稷主:社稷,指国家。社本指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故社稷后来便成为国家的代称。是谓社稷主:这才叫做国家的君主。受国不祥:不祥,指灾难,承担国家的灾难。老子由水的现象推而广之,认为柔弱、谦下这类品质,表面看好象处于被动和劣势,实际上却占主动、处于优势。因此做国君的也应当象水这样,保持谦下、柔弱,承担一切屈辱和灾难,好象地位最低下,实际上却可以牢固地保持统治地位。
9.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听起来)却象反面的话一样。这是老子从现象世界所存在的大量矛盾统一的事物中总结出的一个普遍原则。"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钠","明道若昧"、"大白若辱"、"上德若谷"、"大方无隅"、"大象无形"等话语,都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闻释,而这类语句,在《老子》一书中,可谓随处可见、俯拾皆是,充分体现了老子思想的辩证法与深刻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