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通皮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通皮影

大通皮影戏历史渊源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影响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俗称皮人戏、皮戏、灯影子。相传明洪武年间由中原传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经过本地文化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创新出“西腔”和“东腔”两大流派,唱腔多样,剧目丰富,对白风趣,深受当地民众和周边各民族同胞喜爱。

基本内容

中文名:大通皮影

地位:河湟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称:皮人戏、皮戏、灯影子

性质:汉族民间艺术

意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派:西腔、东腔

简介

大通皮影作为河湟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专门保护。

大通皮影戏历史渊源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据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认为:“中国皮影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隋唐当皆以其最盛”。由此可见,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据《大通县志》记载:约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皮影戏传入青海的大通。大通皮影雕刻原料十分讲究,一般以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的青藏高原六七月份宰杀的黄牛皮为最佳,经过十至十五天的清水浸泡、凉干,通过刮、铲等手段,其间将刮好的皮子用清水边铲边洗,最后从皮子两面铲到透明的骨子,然后将湿皮子用特制木框固定阴干。用铲刀切刀斜刀圆刀半月凿子小榔头木制棒槌木衬垫火砖等工具进行构图,雕刻敷彩熨烫定缀。技法上用雕、缕、刻、挖相结合进行制作。

戏表演形式

“一口 叙述千 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对皮影戏的真实写照,它的道具主要有影人(也叫皮娃娃)亮子(影幕)灯盏(光源)。演出的主要乐器有四胡、三弦、唢呐、长杆喇叭、小战鼓、大铜锣、铰子、棒子、盏儿等。制作简便,原料就地可取,演出不受舞台,灯光、场地的限制、大至广场小至家家庄院,一盏灯一片布,一个演员就可以驮走全部道具。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作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把式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文场面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武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抢来剑往,上下翻腾。它的演出剧目主要分花戏和踏本两大类,内容有从商汤到明清的数百个传统剧目以及以神话、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以现实为题材创编的现代剧目。这些丰富多彩的皮影戏剧目,数百年来,相沿流传于广大农村,赢得了人民的喜爱。

皮影制作

皮影既为表演道具,又是难得的艺术精品。靠子由头、手、脚、身几个部分组成,线拉能活动。一个身靠可以和无数个头靠组合,组配出若干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加上帅帐、桌椅、殿堂、朝房、车马、轿船、兵器、坐骑、寺观、动物、花草等,满足不同剧目的需要。靠子雕刻精美,形象逼真,通过浓淡不一的色彩染、涂或各种干湿色彩的重叠、点、晕、勾而成,用色大胆,色彩丰富和谐,颇有韵味。靠子取材上好的黄牛皮,分为硝皮、铲皮、打磨、雕刻、连接、上色等6道工艺。硝皮用芒硝、鸡粪、石灰等加水混合,放到清水河床里埋好,半月后取出铲皮、晒干,便可进行雕刻、连接和上色,最后用牛皮胶或“洋药”(即透明水彩)定色定型。制作工具较简单,只需剪刀、足刀、电工刀、锥子等少量工具。作为垫子的腊板特别讲究,制作原料为山茶花瓣灰、蜂腊屎、苦竹灰和坝子油(香油),其特点是软硬适度,不伤刻刀,刀痕可复原,刀尖也不会把腊带走。

皮影戏发源

史记》上记载说: 其明年,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于是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客礼礼之。

太史公说载了这个故事,说汉武帝的母亲王夫人死了,武帝思念母亲很悲痛,方士少翁,对武帝说能将王夫人的灵魂招回来,让你们母子相会。于是,他用皮影戏上显现王夫人的影子,骗了武帝许多尝赐,还封了个官。这大概是记载最早的皮影戏了。傍人还不知道,所以连皇帝也被忽悠了。[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