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礼堂》,德国长篇小说。赫·康德作。1965年在柏林出版。1966年分别在联邦德国慕尼黑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出版。曾被改编为剧本。
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大礼堂》以主人公回忆倒叙手法,从1962年及1949—1952年两个时空层次加以叙述。1962年,罗伯特·伊斯瓦尔应邀在停办工农学院的典礼上发言。准备讲话稿时,他思绪万千,回溯到1949年。那时,共和国成立不久,为培养工农出身的干部成立了工农学院。电工罗伯特·伊斯瓦尔、林业工人雅各布·菲尔特、白铁工克瓦西·里尔克和木匠格尔德·特鲁勒桑德同时跨进学院,成为“红十月”的室友。雅各布学习困难,但十分努力;克瓦西有组织能力,善于演讲;格尔德和罗伯特兴趣相投,两人成为密友,又同时爱上薇拉姑娘。临毕业时,罗伯特施计让格尔德与同班女同学罗莎结婚,双双去中国学习汉语,他如愿娶了薇拉为妻。现在,他反省自己,为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感到内疚。1952年,4人完成学习任务后各奔前程:罗伯特成了新闻记者;雅各布高就农林部处长;格尔德攻读博士,在莱比锡大学任高级助教;只有克瓦西这个曾坚信社会主义、领导对他寄于期望的工农大学生出乎意料地去了西部,在汉堡开了一爿酒店。罗伯特曾因采访任务赴汉堡,拜访他后也未探出他投奔西方的原因。由于对上述问题未能找到真正答案,罗伯特的采访报导最终也没有写成。
小说运用回忆、倒叙、蒙太奇、内心独白、时空颠倒等现代手法,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写作方法揉合在一起,通过几个工农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两种制度并存而产生的现实矛盾提出思考,被评论家赞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但在描写西方生活方面有公式化的倾向。
作者介绍
赫·康德(Hermann Kant,1926— ),德国小说家。生于汉堡园艺工人家庭。早年习电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被征入伍,后被俘关押在波兰战俘营。1949年回国后在格赖夫斯瓦尔德工农学院学习,后入洪堡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毕业后任大学助教,曾负责主编大学学报和《新德意志文学》杂志,撰写文学评论。1962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南海拾零》,后专事文学创作。1969年当选为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1978年起任民主德国作家协会主席。他是民主德国工农出身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曾荣获海涅奖和民主德国国家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报头栏》和自传性小说《滞留》等。
相关信息
名著是书籍中的精华。它标志着人类认识发展的水平,影响乃至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乃至支配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1]。《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筛选出价值高、作用大、影响广的一万部名著,把它们汇集一起,根据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分门别类,并逐部作出精要的诠释。可以说,这是对科学文化的一次总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科学文化建设工程。这部辞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书[2]。
视频
大礼堂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2017年,有哪些科技著作值得一读?《连线》杂志为你推荐这些!,搜狐,2017-12-26
- ↑ 工具书是一种按某种体例编排的专供查找特定资料而不是供系统阅读的书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