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石岭尚存一段古道(谭诗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石岭尚存一段古道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大石岭尚存一段古道》中国当代作家谭诗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大石岭尚存一段古道

大石岭与熊峰山相峙而立,永乐江从谷底穿过。这里山势险要,古时是出入安仁县城、连接县内上四里和下四里的咽喉,也是“八县通衢”,北连衡阳南接茶酃的古驿道和御祭(炎帝)的必经之地。多年前,两山之间筑起一座大坝,截流成库,高峡平湖,山青水绿,如诗如画。大坝可双向通车,交通便利了,吸引很多游客游山玩水赏花吟月,以至于那条走了多个世纪的古道渐渐被人淡忘了。

古道从大石岭逶迤而下,沿途峣岩悬崖,岭高谷深,路窄墈陡,险峻难行。下岭来到江边,须揖舟渡江,绕岭脚上岸。那时渡船不多,因此常要轮班等候,一遇洪水,可能盘桓多日。

明朝成化年间(1465一1487),邑内浦阳人何贤浤捐巨资,募工于岭上凿石开道,岭下修建登山石阶数百尺。清朝郡守李拔经安仁去炎陵祭祖(炎帝陵),途经此地,询问详情,得知义举,交口称赞。命当地从今往后凡军务,永免甫上都夫马力役,建凉亭一座,供行人歇脚,亲自题额“仁者寿”三字,刻石喻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水暴涨,岭下石板路冲毁殆尽。浦阳何氏裔孙何辅相等不忍拂厥先祖,再捐巨资重修,恢复原状。知县徐德潜闻知何氏世代为善,多行义举,深为感佩,亲撰《大石岭重修碑记》,以垂永远,可惜此碑很难找到了。

大石岭风景秀丽,草木葱茏,有几处上佳景观:岭上狮子岩,岭腰观音庵,岭脚巨人迹。

狮子岩是一组颇有规模的大石堆,高高耸立。从岭下看像狮子,头朝茶陵,尾向安仁。乡间传言,吃茶陵,屙(肥)安仁。据说这些石头原本在山脚下,堆积于大石岭和熊峰山的谷口,永乐江水到此流不过,只得转向,经低洼的百家冲(地名)流入茶陵。因此,安仁常年缺水,粮食歉收。一日,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路过安仁,见此地地势平坦,好种庄稼,人们应该丰衣足食。奈何十年九旱,经济萧条。他掐指一算,根源是江水被岭下巨石阻断,改往别处。遂解开葫芦,念动咒语,往空中一抛。葫芦飘飘地摇落在石堆上,挂起石头,飞向云端。山谷立即撕开一个大缺口,水哗啦啦向安仁奔涌而来。从此,良田万顷,土地肥沃,灌溉无忧。那挪开的石头就近堆放在此岭的高处,鬼斧神工一般,大石岭由此而名。

1977年10月开始截江筑坝,1980年9月建成大石水电站,并投产运营。随着水位抬升,岭下的古道淹没了,人迹亦无影无踪。

据县志记载“巨人石,长二尺许,五指宛然,膝痕大如盆,现布衣纹。”传说巨人从溪东跨到溪西,跪在石上而遗其迹。有个叫李中灏的邑人写过一首诗“佛像曾闻丈六身,此间遗跡肖斯人。山川有幸留鸿爪,一任风霜剥蚀频。”今已难睹其景,而能读此诗,或许也是一种慰藉吧。

观音庵在半山腰上。从一条横穿山腰,几乎与水面平行,像一笔画过来的小路上走过去就到了。这条小路不一定是古道,至少不是古道的原生态。前些年,烧香或是不愿乘船想走路的当地人还在走,依稀可见。但自从2O12年在观音庵前边架起一座大桥后,就很少有人来往,荒废了。

把车停好后,我从大坝开始徒步,计划从山腰穿行到观音庵,过大桥返回,估摸最多三四里远,费不了多大劲。大坝边常有钓友,路好走些。尽管太阳很大,心情还是很愉悦,一边悠闲地欣赏丽日艳辉,湖光山色,草长莺飞,一边品味野鸭子犁开水面,波光鳞鳞,一层层扩散开去的浪漫和恬适。

枝杈横七竖八,几乎看不到路。我一时懵了,没想到会是这样。因为不愿打道回府,决意继续前行,麻利地从路边找来一根粗棍当手杖,系紧帽子,弯腰驼背,一步一挪,向前走。

树高林密路窄,越走越阴森。好在我是山里长大,并不觉得恐怖,但丝毫不敢大意,不停地用棍子扫打路边柴草惊走毒虫。脚用力蹬,缓慢前移。突然,哗啦一声,路上落叶翻滚。仔细一看,一条约一米五、粗如手腕、重约三斤、玉米白间浅黑纹的大白蛇,从身前一米开处哧溜而起,扑通一声,滚落路边,掉进河里,把我吓得汗毛直竖,头皮发麻。

一路披荆扫棘,攀藤附葛,汗如雨下,有野外探险的感觉。四周静得很,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和棍子扫打树枝的敲击声,这时,间或听到水珠从狮子岩岩壁滑落的嘀嗒声。一抬头,黄琉璃瓦的庙宇檐角被竹梢托捧而出,像漂浮在半空之中,灵山宝刹初露真容。一条几十级水泥台阶的路面好像自殿宇飘落眼前。一下子豁然开朗,心里轻松了许多。

可是,狭窄的小路上居然有一堵砖墙硬生生挡住了去路,差不多一人高,不让通行。开弓岂有回头箭?我奋力一跃,攀上墙头,跳了进去。身后是悬崖峭壁,石立千仞,眼前是江水如带,水深莫测。新建的大桥连接两岸,如虹飞架,近在咫尺。一溜修竹沿石阶长到庙边,疏密有间,如仙外之境,美不胜收。

我拾级而上,心旷神怡。不料庙宇后院的铁栅门反锁了,此路不通,这下糟了!左边是悬崖陡壁,右边是滔滔江水,前头是铁将军把门,进退两难。攀墙入内,君子不为。察看周边情况后,我试图顺墙脚而走。庙宇是建在陡峭的岩壁之上,还浇注了水泥,溜光溜光。只得使出浑身解数,徒手攀岩,登上两三层楼高的陡坡后,终于发现院墙与岩壁之间有可供一人行走的空隙。暗自庆幸天无绝人之路。偏在这时,有一段竹尖刺穿鞋底,脚心隐隐作痛,我俯首弯腰,连爬带跳,咬紧牙关蹦了出来。

绕到庙宇山门前,大门紧锁。门首题额“青琳禅寺”,刻着两幅对联,正中联是“青山修竹奇石独具祇园秀;琳宇悬阁高楼特显福址灵。”外侧联是“禅堂偈音及地久;寺院钟鼓振天长。”敲门,无人应答。却意外发现,大门里边的财神殿上挂着点燃的盘香,香烟袅袅,故甚感疑惑。这寺庙里的人关门出外了,还是潜心青灯古佛,不愿打扰?抑或果真是“大石岭的老爷显远不显近?”也“喜远不喜近?”一时不得而知。寺院右侧有几处天然的大麻石。我饶有兴趣地跳上跳下。踮起脚尖,看寺庙里面的动静。一只像山猫的灵异动物在晒太阳,被惊醒了,瞪着一双黄眼睛,瞬间,不知了踪影。

这座寺的前身是天王殿,再之前是观音庵,依山而建,环境清幽。县志记载,观音庵是一个叫谢心贞的女人于清朝嘉庆年间构建。她自幼守贞不字,终养父母,长斋供佛,建亭供行人休息。庙里悬挂两块珍贵的匾额,一块是“慧照完真”额,由巴大中丞守衡阳时赐题;一块是“守贞积善”额,由祭陵使者国子监祭酒玉麟赐题,以示褒扬。据说这里的菩萨很灵。民间有句歇后语“大石岭骂老爷——找事(死)!”寺内有一座供奉弥勒佛的天王殿,楹联是这样写的“高处不如低处好;下山更比上山难。”禅机十足。

以前寺院没有围墙,古道从寺里穿过。然后分岔,有两条路。二十步开外的路边有一块“将军第”的指路碑,标记左右方向,现已模糊不清了。我从附近老乡家提了一桶水,借了一块抹布,试图清洗一下,还是一无所获。

如今,只有寺前一段古道保护完好,石板依然平整光亮,伸到山麓。我用脚步丈量了一下,大概二三十米长。古道无言,不过,我仿佛听到了行旅者的脚步声、挑夫的叹息声、驮马的马蹄声……不断的敲击声,从远古而来,回响在耳边,又渐渐消失在时光车轮碾过的旷野上,无声无息。[1]

作者简介

谭诗科,湖南安仁人,三级调研员,多篇文章发表于网络媒体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