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一統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清一統志》,清朝官修地理總志。從清康熙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前後編輯過3部。這是受時代的限制,是封建時代任何一部官修地理總志所不能避免的。但是,這並不能否定偉大的學術價值與重要性,也不能掩蓋它在世界歷史地理著作中的光輝地位。
基本內容
《大清一統志》,清朝官修地理總志。從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後編輯過3部:即康熙《大清一統志》,乾隆《大清一統志》,《嘉慶重修一統志》。
康熙成書
成書背景
清自努兒哈赤統一長城以北,世祖滅大順、大西,至康熙三年(1662年),最後滅南明。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2],二十四年(1685年)又擊敗沙俄侵略者,國內出現了空前穩定的局面。同明代相比,無論是政區、邊界,還是職官、戶口、田賦、物產等,都有程度不同的變化,為了全面了解並掌握國內的情況,進一步治理國家,次年三月,聖祖下令編纂《大清一統志》,以反映當時國內變化了的情況。其體例,基本仿照《大明一統志》。由於工程浩大,特別是地圖的繪製,資料的收集,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同時人事又有很多周折,斷斷續續,以致聖祖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時,這部總志尚未完成。
世宗繼位以後,重加編輯。可是迄雍正十三年(1735年),仍未完成。高宗繼之,至乾隆八年(1743年),才最後成書,俗稱乾隆舊志。又因為該志的時間至康熙時為止,故世人稱之為康熙《大清一統志》。
內容體例
全書共342卷。排次為京師、直隸,然後是各省。直隸及「每省皆先立統部,冠以圖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勢、次職官、次戶口、次田賦、次名宦,皆統括一省者也。
其諸府及直隸州,又各立一表,所屬諸縣系焉。皆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勢、次風俗、次城池、次學校、次戶口、次田賦、次山川、次古蹟、次關隘、次津梁、次堤堰、次陵墓、次寺觀、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釋、次土產。」(《凡例》)其後續修、重修,基本上都是沿用這個體例。
視頻
大清一統志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內容最豐富最完善的地理總志,王朝網絡, 2011-12-04
- ↑ 清朝康熙年間「三藩之亂」的始末,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