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街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沙街道,隶属于广州市黄埔区,位于广州市东缘、珠江之滨,距广州市中心16公里,东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南岗镇相连,南临珠江,与长洲岛黄埔军校和番禺区化龙镇隔江相望,西与天河区东圃镇接壤,北与白云区萝岗镇毗邻。
截至2015年,大沙街道下辖横沙、姬堂、泰景、大沙东4个社区。面积13.1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约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705人、流动人口41300人。
大沙街道有东海鱼珠、黄埔云樯、鱼珠炮台、蟹山炮台等名胜古迹。[1]
中文名称: 大沙街道
外文名称: DASHA
行政区类别: 街道
所属地区: 广州市黄埔区
下辖地区: 横沙、姬堂、泰景、大沙东4个社区
政府驻地: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大沙地东路229号
电话区号: 020
邮政区码: 510500
地理位置: 位于黄埔区中部
面 积: 13.1平方公里
人 口: 18705人(2015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东海鱼珠、黄埔云樯等名胜古迹
机 场: 广州白云机场
火车站: 黄埔火车站
车牌代码: 粤A
目录
建置沿革
1958年,东圃乡、横沙乡合并成立东圃公社,属广州市郊区。
1960年7月划属黄埔区。
1961年改为黄埔公社。
1962年5月并入广州市郊区。
1973年划出横沙、姬堂、茅岗、下沙、文冲、双沙、长洲等7个大队,属黄埔区,仍称黄埔公社。
1983年12月改为大沙区,1986年12月改为大沙镇。
2002年8月,随着黄埔区撤镇设街改革,撤销大沙镇建制,改设大沙街。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6年6月,广州市人民委员会将白云、新滘、黄埔3个区合并成立广州市郊区,属黄埔区管辖的大沙地域的下沙、横沙、姬堂、双沙、茅岗、文冲6个小乡合并为一个大乡——横沙乡,下辖下沙、横沙、姬堂、双沙、茅岗、文冲6个生产队。
1958年,广州市依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开始组建人民公社,横沙乡与东圃乡合并成立黄埔人民公社。
1959年,长洲生产大队划归黄埔人民公社,该社共辖14个生产大队。
1960年5月,中共广州市委决定撤销中区和郊区,将全市调整为东、南、西、北4个市中心区(人民公社),黄埔、芳村、江村3个以工矿企业为中心的人民公社(区级),1个以农业为主的竹料人民公社以及花县、从化2个县;6~7月,将市区调建为东山、海珠、荔湾、越秀区人民委员会,同时撤消区级人民公社,调建为黄埔、芳村、江村区人民委员会,竹料地区并入江村区;原黄埔人民公社(由东圃乡、横沙乡组成)分为东圃人民公社(原东圃乡范围)、黄埔人民公社(原横沙乡范围及长洲生产大队农村部分),这两个公社先后隶属黄埔人民公社(区级)及芳村、江村3个区,合并成立广州市郊区人民委员会,东圃人民公社(原东圃乡范围)、黄埔人民公社(原横沙乡范围及长洲生产大队农村部分)和原长洲城市人民公社(1961年7月撤销)合并成为黄埔人民公社,隶属广州市郊区人民委员会。
1973年2月,恢复设立黄埔区,5月,成立黄埔区黄埔人民公社,原属广州市郊区黄埔人民公社下属的茅岗、横沙、下沙、文冲、双沙、姬堂、长洲7个生产大队和广州市汽车厂等10多家工矿单位的职工家属划归黄埔人民公社管理。
1975年11月,原属番禺新造人民公社深井生产大队划归黄埔人民公社管辖。
1977年1月1日,长洲生产大队和深井生产大队划归黄埔区长洲镇管辖。同年,黄埔区红山街道办事处成立,原属黄埔人民公社管辖的文冲船厂、广州冶炼厂、广州碳素厂的家属委员会和文冲回龙市等集散居民划归红山街管辖。
1983年12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称大沙区公所,各生产大队改为乡政府。
1986年,黄埔区鱼珠街道办事处成立,原属大沙区公所管理的广东省基础工程公司运输分公司家属委员会、广州汽车厂家属委员会、广州机床研究所家属委员会、广州珠江冶炼厂家属委员会划给鱼珠街管辖。
1987年3月,撤销大沙区公所建制,成立大沙镇人民政府,乡政府改为村民委员会,九沙渔民村划给大沙镇管辖。
1999年1月1日,下沙村划给黄埔街管辖。
区划详情
截至2015年,大沙街道下辖横沙、姬堂、泰景、大沙东4个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沙街道位于广州市东缘、珠江之滨,距广州市中心16公里,东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南岗镇相连,南临珠江,与长洲岛黄埔军校和番禺区化龙镇隔江相望,西与天河区东圃镇接壤,北与白云区萝岗镇毗邻。大沙街道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27′39″~113°27′51″,北纬23°2′25″~23°9′55″,东西宽6.5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总面积13.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占77%,水域面积占23%,有10多公里的珠江岸线。
大沙街道境内地质母岩主要有3种:广九铁路以北属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花岗岩,表现为台地低丘陵垌田区和山坡地,山坡地为红壤,丘陵坑垌田为水稻土。山地蕴藏着花岗岩石矿,广九铁路沿线附近,属第三系中新线色岩系,呈孤立状分布于平原中。广深公路沿线属第四纪沉积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较低平,土层深厚,土质肥润,水网稠密,形成很多沙围,该镇境内有九沙围、剑草围、大吉沙围、大蚝沙围等众多沙围。不同类型的地质母岩形成了土母质的差异,对农作物布局有一定的影响。
地貌
大沙街道地处珠江北岸,从流水地貌类型形态上看,可分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和侵蚀台地为主。其间为山窜田和开阔的垌田地带,主要分布在姬堂境内。
大沙街道境内的北部、东北部为丘陵区,主要山岗有大田山,但家岗、将军山、加庄山、猫儿岭等和许多小山坡连成一片丘陵地带。其余西部、中部、东部有分散丘陵和山岗。
大沙街道地势总体走向是北高南低,自北向南略带倾斜,地形起伏又平坦,北部山岭连绵,南部台地平坦,台地上少量低丘分布明朗。南部珠江沿岸,是本镇最低平地带,海拔只有5~10米,珠江岸线在镇内长10多公里。
土壤
大沙地区土壤因受地质、地貌影响,大致东西向延伸呈梯形状分布,分为三角洲围田区和丘陵垌田区土类,丘陵垌田区具有垂直变化的特点。
水稻区土类以潴育型水稻土为主,潜育型和淹育型水稻土分布较少。
广深公路(107国道,下同)沿线的围田区属潴育型水稻土,主要是由珠江及镇内河流冲积,经人工水耕熟化而成。围田区潴育型水稻土分河沙泥田、潮沙泥田、三角洲冲积土田、反酸田等土壤。河沙泥田主要分布于姬堂、茅岗、横沙等。潮沙泥田主要分布于广深公路沿线的高围地带。反酸田主要分布在珠江河畔的低围地带,珠江冲积土比较肥沃。广九铁路沿线属坑垌田区潴育型水稻土,这类土壤发育于台地丘陵的宽谷间,由洪积和坡积,经人工水耕熟化形成,这类土壤又可分片麻红田、砂页岩红泥土田等。洪积黄泥田、宽谷冲积土田与围田区水稻土相比较,坑垌田水稻土耕作层较浅,受成土母质影响,含砂较多,以壤质粘土、沙质粘土为主,但有效磷含量稍高,宜于水稻、花生轮作。
全街道自然土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和台地丘陵,由于中深受成土母岩影响,土壤发育和分布从谷底随海拔高度增加依次为水稻土、赤红土、石质土,可分别发展水稻、柑橙、荔枝、乌白榄和马尾松等林果业。
水文
流经本街道的河流,除珠江外,还有乌涌河、珠江涌、深涌、文冲河。天然溪水1条,乌涌河发源于白云区水口水库,流经广州市农垦局黄陂果园场、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树村、白云区萝岗镇、黄埔区姬堂、横沙、文冲村等地,从北向南流入珠江;这条溪水是姬堂、茅岗、横沙大部分农田灌溉的水源。天然水圳2条,一条发源于山涧,水口从黄羊桥文船生活区分支流入双岗到白沙涌口(故又名白沙涌),流入珠江;一条发源于金鸡岭山涧,流经沙浦村后入珠江(故又名沙浦涌),是双沙村大部分农田的水源。
以上河涌,除深涌和乌涌河外,其余流量都不大。珠江在大沙街道段江面宽800~2200米不等,水深8~15米,平均流速0.9米每秒,平均流量4326立方米每秒。珠江受洪水和潮汐影响,该地段平均潮差1.64米,最大可达3.38米。珠江大沙地河段属咸淡水交合活动范围,属咸潮区域。乌涌河在大沙街道内长度为4.8公里,集雨面积74平方公里,其中过境面积36平方公里,最大流量572立方米每秒。
气候
大沙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最高7月份平均气温28.4℃,最低1月份平均气温13.7℃,无霜期长达350天。低温霜冻期2~8天,其日平均气温在5℃左右,极少出现0℃以下低温。年日照期较长,约20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694毫米,一般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90%。风速月平均1.7~1.8米/秒,7~9月最高风速8米/秒。蒸发量年平均1000~1300毫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1年,大沙街道土地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06亩,占总面积的9.50%,林地面积8000亩,占总面积的11.85%。
水资源
大沙街道毗邻珠江,河网较多,水资源丰富。除珠江外,有乌涌河、深涌河、双岗涌、沙浦涌、文冲河等。大沙地区年平均降雨量达1694毫米,境内径流总量约为0.90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900毫米。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降雨有干雨季变化规律,湿季4~9月,干季10月至翌年3月,汛期为4~9月。
矿产资源
大沙地区受土母岩的影响,蕴藏着丰富的便于开采利用的花岗岩、片麻岩、砂页岩,主要分布在该镇北部的大田山一带。各山丘及部分山岗地带,则容易找到适宜烧制砖瓦的土资源。
人口
1988年,总人口29651人,其中:男性14593人、女性15058人;非农业户口11250人,农业户口18401人;共有10082户,其中:非农业户4574户、农业户5508户。至1990年总人口37594人,其中:男性19675人、女性17919人;非农业户口14939人,农业户口22655人;共有10707户,其中:非农业户4588户、农业户6119户。
1993年,总人口31495人,其中:男性15553人、女性15942人;非农业户口13562人,农业户口17933人;共有11617户,其中:非农业5303户、农业户6314户。
2000年,总人口92523人,其中:男性52469人、女性40054人;非农业户口74823人,农业户口17700人。
截至2015年,常住人口约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705人、流动人口41300人。
视频
黄埔区大沙地全天准停调整为夜间准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