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榛峪长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榛峪长城位于怀柔渤海镇的北面、响水湖风景区的门口,总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1500亩,是集长城、古洞、山川、泉潭、飞瀑于一体的天然锦秀谷。大榛峪长城属怀柔境内的重边长城。

地理位置

大榛峪长城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的北面、响水湖风景区的门口。

简介

大榛峪长城,峪者,山之谷也。大榛峪就处于两山之谷中,山谷两侧,峰峦起伏、怪石峥嵘,其西侧就是有名的牛犄角岭,东侧则是连云岭。这两道山岭都是以长城而命名,历尽苍桑而古貌依然的万里长城,宛如巨龙欲飞,直插云霄,雄城险关,甚为壮观。全村450户,850口人,主要以核桃、板栗等经济果木为主要收入,民俗旅游三产为其第二收入,全村民俗户60余户,挂市级牌的有40户。

北京的民俗旅游村搞得轰轰烈烈,无论是海淀、门头沟的近郊还是平谷、密云的远郊,到处都能看到挂着“民俗旅游村”牌子的村庄。但真正搞得有特色有规模,值得经常去看看的,一数平谷的玻璃台,一数怀柔的大榛峪。[1]

历史沿革

大榛峪长城因交通不便,前来的游人稀少,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

大榛峪长城属怀柔境内的重边长城,从北沟的水关到响水湖内的磨石口关,全长约9公里,中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水关-西大楼-贾家口关,就是从三岔子村到姚校长的自留地;第二段是贾家口-牛犄边-驴鞍岭口;第三段是东边的旺泉峪和磨石口长城。长城的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西大楼海拔986米。 长城,这条巨龙横卧在群山之巅,把身子也探向大榛峪后的山谷,形成一道当地人用来驮运重物的驴鞍状,所以,当地人就称这道长城为“驴鞍岭”。可能觉得这名字太土太没诗意吧,久而久之,驴鞍岭被充满文化气息的“云安岭”所代替。该长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是为了明朝护守边防而兴建的。此段长城拔地而起,直冲云天,甚为壮观。所以,称这长城为连云岭长城,使人不由得想起李清照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大明万历年间,大修北京长城,大榛峪长城也在此时得到了修复。大榛峪有石碑记载了这一次浩大的工程:“山东右营春防军士三千名,内除杂流火兵四百名,实在修工军士两千六百名,奉文派修大榛峪,东接主兵工尾迤西二等边墙五十八丈五寸,内修便门两座,铁褁门四扇,又修匣光墩台起迤西二等边墙六丈九尺五寸。共墙六十五丈,底洞一丈六尺,收顶一丈二尺,高连垛口二丈,自本年二月二十日兴工办料,遵照原行如式修筑,于四月初八日修完,因记……万历四十三年(1615)四月立”。

长城每经过一个山谷必建一座水关,水关之上必有瓮城为守城之险。驴鞍岭也不例外,在鞍的最低处的山谷口上,建有一水关,行洪时可作泄洪之用,无水时可通车马。只是这道水关破坏严重,不象西边西大楼和十八蹬的长城,水关保存完好,这里的水关已经只剩下一道缺口,唯瓮城还可见当年的规模。 

大榛峪长城两边都修造了完整的跺墙,双边跺墙是这一带长城的一个特色,虽然在其它段不是没有,但像大榛峪这样成建制大范围的不多,一种猜想是东边的箭扣和西边的铁矿峪长城太过险峻,被突破的可能要小于大榛峪,所以大榛峪墙高且宽厚,为的是关口一旦被突破,仍然可以向关内持续攻击,以达到阻碍敌人进攻速度的作用。

有这么一种说法,修长城本身就是一种示弱,这能否成立暂且不论,但大明朝这次大修长城,确实是被打怕了。那个游牧民族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寒光闪闪的马刀日夜在北京的城墙下叫嚣,要不是出了个书生于谦“投笔从戎”,扶大厦之将倾,大明王朝早就不保了。所以,这次修的长城,是有史以来最为坚固的,万历皇帝也想毕其功于一役,下大本钱保住朱家的江山万古不变。可惜他对战争的理解远没有对炼丹的理解透彻,不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永远只能是人而不是工事,所以,大明王朝还是被长城外面的另一支游牧民族所终结。 [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