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抒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揭密真相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为专业意见。任何医药相关资讯,应谘询专业人士。

大杼穴,dà zhù(BL11),经穴名。出《灵枢.刺节真邪》。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八会穴之骨会。别名:背俞,本神,百旁,百劳。大杼穴的位置: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医认为刺激大抒穴有强筋骨、清热止痛等作用。


穴位含义

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
1.大杼穴。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大杼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穴”。
2.背俞。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个俞穴。理同大杼名解。穴为背中大俞,因在背腧穴之中,它的部位高居于五脏六腑各穴之上,又位在杼骨(脊椎两侧有横突隆出,形如织梭,古称“杼骨”。)之端,故名。
3.本神。意指本穴为头部气血的来源根本。大杼穴气血为湿冷的水气,运行为向头部传输,而头部为诸阳之会,热有余而寒不足,本穴上行头部的湿冷水气能使头部之热降温,维持头部在正常的温度范围,故名“本神穴”。
4.百旁。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阳热之气不走督脉正中路线,而是走膀胱经的旁侧路线上行头部。理同大杼名解。
5.百劳。意指大杼穴气血来自背俞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会。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冷缩水湿汇合之处,冷缩水湿表现出水的润下之性,故为“骨会穴”。


概况

【取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快速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


作用功效

【功效应用】:强筋骨,清邪热。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
【主治病症】: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配伍应用】:
大杼穴配夹脊穴、绝骨穴,有强筋骨,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主治颈椎病。
大杼穴配列缺穴、尺泽穴,有理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大杼穴配膻中穴、丰隆穴,治咳嗽。
大杼穴配合谷穴、颊车穴,治牙痛。
大杼穴配大椎穴、风池穴、肺俞穴、足三里穴,治哮喘。


穴位疗法

【针刺】斜刺0.3~0.5寸。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肋间放散,有时可向肩部放散。斜刺0.5~0.8寸。注意: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大杼穴深部位于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故不能直刺、深刺。
【艾灸】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日一次,可缓解治疗咳嗽痰多等。
【刮痧】用面刮法从上而下刮拭大杼穴,力度微重,隔天一次,可治疗鼻塞。 【按摩】感觉颈部酸痛、肩部不适的时候,可以按摩、拍打大杼穴,每天拍打按揉2~3次,每次10分钟,可以促进气血畅通。按摩大杼穴时会觉得酸痛感比较明显,但按摩之后会觉得舒服。也可以用梅花针敲打,每天敲打3~5次,每次5分钟。也会有非常不错的效果。用中指指腹按压大杼穴,每次左右各按揉1~3分钟,可治咳嗽、发热、肩背痛等疾病[1]


视频

焦守廷上传足太阳膀胱经《大抒穴》


参考文献

  1. 大抒穴,穴位密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