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呈张太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郑獬年少跟随母亲在会同桃枝生活,以才学闻名,诗词文章风格豪放、工整,同辈中没人能同他相比。皇佑五年(1053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后任陈州通判,入京任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1]、知制诰。
“ |
寒风怒蓬勃,排户入吾室。 沙灰涨天黑,白日赤黄色。 捉衣拥肩坐,心脾寒憀栗。 须臾天气变,阴黯如涂漆。 跳空雨雹飞,四走珠玑出。 数子方叹惊,共怪天公逸。 先生携书来,昂颐杖飞策。 乃召二三子,环坐与之席。 呼童令取酒,盘饤杂梨栗。 酒行寒气除,春阳生四壁。 先生说大义,驰骛何纤悉。 洞彻人精神,两耳飞霹雳。 老语植根节,九牛不可屈。 尧眉与舜目,缅若曾相识。 如当夜黑中,光耀见赤日。 退思圣贤业,所积在劘剔。 韦皮画山龙,块泥亦瓦砾。 人固有识智,非如物之植。 而不自刻苦,昼夜如刀尺。 年齿方壮健,男儿宜努力。 方今太平民,尚未获苏息。 谁能拱两手,看人树勋绩。 |
” |
— [北宋]郑獬 |
作者简介
郑獬(1022年~1072年)字毅夫,号云谷,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 ,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佑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2]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敢于直谏
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发生重大水灾,皇上征求臣民的意见,郑獬上书说:"陛下忧国忧民,研究灾源,想法消灭它,不知您征求忠言,是想采用呢,还是走形式呢?前代君主因为天灾而寻求不同意见的多得很,但实际看来,能够采纳合理建议而真正付诸实施的却很少很少。现在下令号召天下的忠义之士,让他们尽量说出他们的全部想法,以推荐给朝廷,皇上日理万机,客观上必然不可能有时间听完这些意见,只不过像平时一样下达给中书省、枢密院,例行公事,最后什么也没做就算了。如果这样,则与前朝空说求贤的相同了。我认为应该选拔官吏,设置专门机构,掌管天下人送来的奏章,同中书、枢密院两府近臣认真仔细研究,可行则行,不可行则不行,有疑问则广泛咨询,共同解决。群臣有所得而各件事都得以办好,这才是顺应天道。天下人想发表意见是很困难的,而皇上听他们的话却漫不经心。希望陛下采纳群臣的意见,宽容地听取,以后史书上就记录,某年发大水,皇上下令征求合理化建议,采用了某人的建议而办成了某事,以便超越前代之空谈者,不要让好建议成为挂在墙上的空文。"被调回京城,任三班院通判。
个人作品
郑獬善诗文,为官正直,词作亦清新质朴,简练明快,《宋史》称其"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所著《郧溪集》三十卷,《觥记注》、《幻云居诗稿》各一卷并行于世。
与僧文莹是好友,现湖北省安陆市白兆山白云泉留存较完整的摩崖题刻有三处,其中宋熙宁戊申(1068年)一处为最早,有"郑獬,张侵、僧文莹同游。熙宁戊申九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