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墙里的故事(丁祖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墙里的故事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大墙里的故事》中国当代作家丁祖胜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大墙里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经历公考、改派、道歉(向已签协议的单位)之后,学校勉强同意发报到证,并责令随证走人限期上班。自此,我成为全国特大型监狱农场,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一名民警。回首二十年,记忆遴选三,共享。

一身冷汗惊醒职业梦

工作不久,晚值班,服刑人员宋某,主动要求进行思想汇报。交谈过后,发现该犯处处表现出对农业监狱关押模式和教育方式的不屑,强烈要求到城市工业监狱去服刑。理由是他有技能,掌握专业技术,开发过新产品;会写作,发表过很多文章,是文人,不适宜干农活。

“不错,有文化有技能,现在正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你回监房好好准备一下,把证书和写过的文章资料备齐,送过来。”听完褒奖式评论,宋某愉快地返回。

第二天一早,宋某将包装好业绩材料,恭恭敬敬,双手呈交。“好,先放这,过两天等我通知。”我没有接他的送递,只是在忙碌中告知他先回去。

三天后,宋某终于等不急了,到值班室来打探消息。

我不动声色,漫不经心地从办公桌书堆中,“随意”找了几本证书,吹了吹上面的浮灰,干咳了一声,貌似还被灰尘呛着了,然后递给他。瞅着瞅着,宋某的表情起了微妙的变化,不再说话。沉默片刻,我很关心地咨询着他开发新产品的事,听完后又“好奇”地问了几个问题;最后在报纸架上,取一张报纸,加送,建议回监房后,结合自身实际修改一下。

一周后,回访,宋某改变想法,主动提出不调监狱。

之所以改变初衷,不是瞬间人性升华。那天,宋某带来的是一本车工初级工证书和计算机上岗证;除尘相送的,是当年我在校期间取得的车工中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至于“好奇”地提出的几个问题,恰恰是宋某新产品开发中忽略的技术漏洞和缺陷。那报纸,也是刻意相赠、署我名的关于做人与做事的文章。宋某得以安定,根源是同比反差,失去话语权。他一直认为自己屈才,有优势、自我感觉良好,没想到面前这个曾经同路人,环环同程超前,反思过后,心安静。

这件事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有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巧合。让宋某回去准备材料,其实是为我自己留空间,找对策,利用时间差,全面了解和分析宋某的心态,做应对准备。当时的对症下药,不是华佗再世,刚好宋某所学技术和爱好与我相近,属于我曾经教过的学生类别。要是换成另一个犯人,不同的职业范畴,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效果。那一次交谈,对于刚刚进入监狱执法角色的我来说,没有丝毫惊喜;在表面上漫不经心的掩饰下,内心深度惶恐,早已一身冷汗。

善意的谎言

后来,因为专业技术岗位需要,我调到了监狱农场的一个农机服务队,这里关押的服刑人员多数有技术特长,也有个别“关系户”。

一次,平时表现很一般,被多次不点名批评的张某找到我,直截了当地说:

“报告干部,我是大队领导的亲戚,请你以后在劳动上对我要求放松一点,我保证不给你添麻烦。”

“心里有什么话敢于直接说出来,这样很好,像个男人。”我首先肯定了张某。

然后反问:“你知不知道我怎么来到这个队的?”

“你,你有技术,所以调过来了。”犯人奉承道,虚伪的语气,伴随狐疑的眼光,一闪而过。

“瞎说,告诉你实情,我也是领导的亲戚,不然我也来不了。而且我来时,领导特意打了招呼,要求对你关照点。”打开天窗后,继续直射。

“奇怪了吧,为什么我对你的关照变成严厉要求了;这还是领导的要求,让我想办法为你减刑创造条件,领导说你很有孝心,想早点回去孝敬已经倍受伤害的父母。你知道,我能帮你改造的就是不断地提醒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么做才能做好。要是你不想进步,就这样,我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亲戚。还有,你想让你的父母妻儿知道你在监狱怕劳动想偷懒吗?” 张某将信将疑,但还是表示今后好好改造。

此后,在张某家人来接见时,我特意肯定了他的进步;他和他的亲人都非常高兴。

处于防范和敏感期的服刑人员,他们渴望有一种心理依赖,增强安全感。当张某直接告知我他是“关系户”时,一方面是想取得优越感,一方面是对监狱严格执法的不适应。作为承包民警,这时如果一笑了之,往往伤害了其原本脆弱的心理自尊,情感教育错失良机,使改造个体产生心理抵触。“表扬式”批评,寻找闪光点,成为狱内改造激励的有效措施。张某在我这个“亲戚”的关照下,一直很积极,释放时,特意向我告别,邀请我以后到他家坐坐。

给足面子

有一类服刑人员,属于“二进宫”或“多进宫”类别,他们对监狱管理熟知,往往在其他同犯面前吹嘘,自己如何了不得,甚至把分监区民警分成“等级”,然后区别对待。比如,在参加工作不久的民警面前,故意违纪,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一次下午收工进监时,刚刚集体训完话,统一要求搞好环境卫生。随后,回监房路上,走在小组最后面的“二进宫”苏某,故意当我的面,把一香烟盒扔在路边。当时,我“没看见”。晚上,找到他,问其最近有没有什么想法。苏某来劲了,要汇报他数次进监狱的“光辉历程”。我立即打断,严肃告知,这在监狱,要明确自己身份,只有思过墙,没有演讲台。并举个例子,以前的一个犯人,得知已申报减刑后,放松要求,在他犯面前扬言,只服从中队长和指导员的管理,其他干部的话他想听就听,不想听就装傻;结果他犯把这情况告诉了中队长和指导员,经查证属实,那次减刑申报未通过。

旁敲过后,告诉苏犯,我有一个“幻觉”,收工时好象有人把刚刚集体训话时的要求当耳旁风,故意把一个烟盒扔地上,当时我没看见,是不让这人的幼稚愚蠢行为受到训诫,在众人面前丢脸,是给他一个台阶和反省机会。但我担心有人会误解了干部的宽容,甚至还有可能在监舍里吹嘘,自己敢做别人不能做的事,如何在干部眼皮底下违纪。同时我大胆“预言”,相信明天出工路上有人自动拣起昨天“不小心”丢弃的垃圾。净化环境卫生,美化自己心灵。

第二天,出工路上,苏犯迅速拣起已被露水打湿的烟盒,装进口袋。

服刑人员往往会有一种扭曲的“面子”心理,当民警给他异想不到的面子时,借机转化,他便会在“面子”中重新认识自我。懂得其实面子的维护,最终是靠自己的遵纪守法,行为规范。

这三个案例,只是管教工作很小的一个片段。在职业语言中,有这么一段话:“监狱是炸药库,安全重于泰山;监狱是火山口,危险随时存在;监狱是排污管,集中社会污垢”。正因为这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群体;要求监狱民警“是教师,教会重新做人;是医生,医治罪犯身心;是亲人,救助失足迷情”。 [1]

作者简介

丁祖胜,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民警,高级工程师,二级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