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风毛菊(菊科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images/thumb/6/66/%E5%A4%A7%E5%8F%B6%E9%A3%8E%E6%AF%9B%E8%8F%8A00.jpg/300px-%E5%A4%A7%E5%8F%B6%E9%A3%8E%E6%AF%9B%E8%8F%8A00.jpg)
大叶风毛菊,为风毛菊属多年生草本,高35—120厘米。根状茎匍匐,粗厚。
- 中文名大叶风毛菊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亚 科管状花亚科 Carduoideae
- 族菜蓟族 Cynareae
- 亚 族飞廉亚族 Carduinae
- 属风毛菊属 Saussurea
- 亚 属风毛菊亚属 Subgen. Saussurea
- 组风毛菊组 Sect. Saussurea
- 种大叶风毛菊
- 分布区域中国黑龙江、吉林等地及朝鲜,俄罗斯
- 中文学名Saussurea grandifolia Maxim.
形态特征
茎直立,被稀疏糙或几无毛,上部伞房花序状或圆锥花序状分枝。
基生叶花期脱落;下部及中部茎叶有叶柄,柄长3---9厘米,叶片心状卵形或三角形,长8--20厘米,宽4--1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浅心形或平截,边缘有粗锯齿,齿顶有小尖头;上部茎叶渐小,有短叶柄或几无叶柄,叶片卵状三角形、卵状菱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部叶质地坚硬,两面绿色,粗糙,被稀疏短糙毛。
头状花序3—18个,在茎枝顶端排列成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总苞钟状,直径1.5厘米;总苞片5—6层,质地薄,外层及中层椭圆形,长5---6毫米,宽2毫米,顶端钝或急尖,顶端及边缘被白色蛛丝毛,内层线形,长9毫米,宽1毫米,顶端急尖,顶端有白色蛛丝毛。小花暗红色,长1.3厘米,细管部长6毫米,檐部长7毫米。
瘦果稍弯曲,长5毫米。冠毛2层,白色,外层短,糙毛状,长2毫米,内层长,羽毛状,长1厘米。
花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50-1 050米得林缘、山谷、草地。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阿城)、吉林(千山、蛟河、安图、长白山)等地。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有分布。
繁殖
通过光照和营养处理对花序数目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花的大小,以及种子大小和数量均有影响比较明显。大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样会受到处理条件的影响:在对照和低营养处理下,花序、种子的大小和数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低光照处理和低光照低营养处理下,花序、种子的大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变为显著负相关,即出现大小和数量之间的权衡。环境胁迫(比如有限的土壤养分和光资源的抑制)加剧了花序、种子大小和数量之间的权衡。风毛菊花序和种子的大小和数量之间的权衡关系的环境依赖性,使其能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响应,这种繁殖对策能提高其适合度[1]。
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苦、辛,温[2]。
功能主治:用于治牙龈炎,祛风活血,散瘀止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麻风,感冒头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3-5钱,水煎或泡酒服。
注意:孕妇忌服。
药材鉴别
干燥全草茎为类圆形,粗壮,长60-100厘米,粗者径约9毫米,棕色,有明显纵棱,茎上叶痕明显;质坚而轻,折断面髓部白色,中空。叶多脱落,完整叶片暗绿色或棕色,长椭圆形或狭披针形,羽状分裂或全缘,具长柄。全体被细毛。气弱,味苦。以身干、质嫩、枝叶较完整者为佳。
采收加工
于7月左右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
参考文献
- ↑ 风毛菊花序、种子大小和数量之间的权衡: 资源条件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
- ↑ 风毛菊,中药360,201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