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中东行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恐怖主义为何主要在大中东猖獗?

突尼斯小贩自焚何以点燃北非局势的燎原之火?

巴勒斯坦、黎巴嫩、苏丹、索马里、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纷乱不断的前因后果?

大中东有怎样的历史和文明?

伊斯兰世界的现状和前景何在?

……

寻路大中东,

从历史解读硝烟,用脚步探讨文明。

本书由作者逐一游历大中东各国的经历,追述大中东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并以人类历史的纵深和国际政治的视野,探究中东、北非、高加索等地区硝烟不息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原因,汇聚作者对人类不同文明之间横向交流与纵向演变的观察和体会。

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之间的碰撞与消长,罗马、波斯、拜占庭、阿拉伯、蒙古、奥斯曼等帝国的冲突与兴替,英、法、意、俄(苏)、美等强国百余年来在大中东的掠夺和影响,以及大中东各国谋求独立、发展的抗争与曲折——作者将在大中东31国的经历、见闻和思索,连缀起来,拼接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中东文明图景。

作者简介

张信刚,世界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曾在美国、加拿大著名大学任教20多年。1990年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1994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1996年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2007年退休。之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及土耳其海峡大学讲授人文通识课程,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也是北京大学叶氏鲁迅讲座教授。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2部,近年作品有《尼罗河畔随想》、《大学之修养:张信刚人文随想》、《茶与咖啡:张信刚文化与经济讲座》等。

张信刚教授于2000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08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法国政府颁授“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09年又被授予“法国国家学术棕榈司令勋章”;2002年获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的“金紫荆星章”。曾任香港文化委员会主席、香港科技创新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公职。

原文摘录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帝国灭亡二百年之后,一位德国历史学家首先用“拜占庭”这个词来指东罗马的政治、文化、历史等。

书评

读书:《大中东心纪》,张信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我太喜欢这本书了。      对于新闻虽说自己不算是感兴趣的人,但是,生活在当下,热点的新闻耳边眼角总会刮进来一点,约旦,加沙,两伊,基地组织,沙达姆,卡扎非,伊朗。。。   这些语汇总是零散着,我根本不太清楚其中具体的纠葛。   然而,自己又是个不喜欢模模糊糊状态的人,因此一直特别希望找到一本能够介绍中东地区历史地理文明和现况方面的书。也借过一本,读起来,太像教科书,没能翻上几页。也记得余秋雨写过他行走在伊朗等地的游记,但是,我又挺害怕这种情感过于泛滥的作品。

对曾经有机会去特拉维夫的的YS羡慕了很久……;几个月还特意看了那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穆斯林的葬礼》,然而,电影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还对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伊朗的《纳德与西敏》特别期待……。      无意中,找到了这本书。看得我太欣喜,这本书既是一本游记又是一本历史地理书,即有对一个国家地区现象文化提纲挈领的高度,又有作者本人最个人的直观体验。   读罢,再看如今大中东地区的世事,好些事情都联上了,好多问题都明白了。      全书作者贯穿一个命题:心理决定行为,地理决定文化,人口决定政治。

  作者介绍:张信刚,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曾在美国、加拿大著名大学任教20多年。1990年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1994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1996年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2007年退休。之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及土耳其海峡大学讲授人文通识课程,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也是北京大学叶氏鲁迅讲座教授。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2部,近年作品有《尼罗河畔随想》、《大学之修养:张信刚人文随想》、《茶与咖啡:张信刚文化与经济讲座》等。      下面是读书笔记:      二战中,摩洛哥一方面要和英美交好,一方面又要应付有权“保护”自己的法国亲纳粹的维希政权。因此摩洛哥的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阿拉伯名Dar el Beida)就成为各国间谍相互刺探底细的好地方。   我们学会了吃北非人日常的食物couscous(库斯库斯)和tagine(塔金汤)。Couscous是用小麦制成的小颗粒,蒸熟后加上煮的羊肉或鸡肉,蔬菜等一起吃;tagine是有锥形陶器盖子的圆形陶锅,有些像中国砂锅,再tagine锅里煮出来的肉类加上各种蔬菜也叫tagine.   在我对面用餐的是一对美籍希腊人,他们是芝加哥的房地产开发商,也向在希腊找机会。从他们口中,我知道在希腊投资需要计算另一笔在美国不许报账的“隐性成本”。他们说,希腊社会要有关系才能办事。上学看病买飞机票都要儿女诗人,需要政府批准的事还要有送礼的渠道,而政府的规定永远在变,官员们可以随时或你手续不全或是违章。。。让我体认到另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侧面。      现代科学之所以出现在西方有三个要素:古典希腊文明,中古伊斯兰文明和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及启蒙主义。   假如说古典中国文明的主要关注点在人的今世和社会伦理,古印度文明的主要关注点在人的心灵活动和自然界(包括一起生命)的创生、持续和毁灭的过程,古埃及文明的主要关注点在神灵与统治者的结合和身后世界,古典希腊文明更多的关切是在寻找自然界的奥秘和发现真理的途径。因此在所有古代文明中,希腊文明更注重客观真理和理性思维。   许多古希腊著被翻译为阿拉伯文,并成为早期伊斯兰文学的根源。无论在实际的科学如天文、地理和医学,还是抽象的哲学,法律和教义中,伊斯兰学者都大量借鉴了古典希腊的著作。即使在宗教法律的解释中,伊斯兰学者也承认并注重模拟推理和众人公决的原则。      大象岛是尼罗河中的一个大岛,也是阿斯旺最早的居民点。古时候,这里是非洲东部人顺尼罗河而下贩卖象牙的地方,又是他们由此就势征服下埃及,有人则是从这里被卖到下埃及为奴。威尔第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庆典而作的歌剧《阿依达》就以这段历史为背景。      于198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纳吉布。马赫福兹(Naguib Mahfouz)不仅是埃及小说之父,也是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文学家。传世之作是自传体《开罗三部曲》。   我小时候在台湾度过当时警备总部还来不及查禁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感动得几乎不行。马赫福兹(1911-2006)在世的时间和始终与诺奖无缘的巴金(1904-2005)几乎相同,两人都生活在收到殖民主义冲击的古老社会,他们也都是始终反对传统大家庭,反对“礼教”的文学巨匠。不同的是,埃及的极端保守者用刀刺伤了马哈福兹,中国的“革民者”却利用年幼无知的红卫兵去羞辱与伤害巴金。      据说当年奥斯曼军队在向君士坦丁堡进逼时,曾向附近的农民问路。农民们手指远处高高的城墙,用希腊文说:“Is Tan polin!(朝城市去!)”,于是这座古都就在奥斯曼士兵的口中就变成了“Istanbul”。   波斯和拜占庭对峙了数百年,结果两败俱伤。7世纪,阿拉伯人轻易地消灭了捐税苛重,为人民所厌恨的波斯萨珊王朝,并致力于波斯的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波斯人几乎全部改奉伊斯兰教;波斯语中加入了大量的阿拉伯词汇。最终,波斯废弃了原有的巴列维文(Pahlavi),开始用稍微改造的阿拉伯字母拼写波斯语言。   中世纪时,大批波斯裔科学家和文学家用阿拉伯文著述;阿拉伯文学中最著名的《一千零一夜》,就是以波斯《一千故事集》为素材写的。因此,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波斯人的智慧结晶。   公元一千年前后,波斯民族的自觉性再度提高,菲尔多西(Ferierdosi)写成十万余行的近代韵体史诗《王书》shahnamen,记载伊朗的神话传奇和历史故事。今天,《王书》是伊朗学生必须读的课文,德黑兰的菲尔多西广场上游这位波斯文学巨人的塑像。      霍梅尼有一句名言:“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应该是他对伊朗历史经验的总结;也表现在意识形态上,他即排斥资本主义,也不要共产主义的宣示。   两千年前向波斯王子学习佛教,把丝绸卖给波斯的中国,现在的国民普遍没有宗教信仰,大家的共识似乎是“东方也要,西方也要,有利于经济的都要。”依我看,在伊朗掌权的教士们对他们的教义似乎太执着,忽视了经济的发展;中国没有宗教信仰的官员们似乎又太过于功利主义,忽略了人们心灵的需要。      犹太历史上很悲惨的一段是尼布甲尼撒(新巴比伦最著名的国王,公元前6世纪在位,最著名的业绩是修建了从幼发拉底河的岸边向外逐层升高的“空中花园”)领军占林耶路撒冷后,毁坏了犹太教堂,强迫几万名犹太人迁移到巴比伦。公元前5世纪,波斯王大流士攻入巴比伦,释放了犹太人,犹太人才能在五十年后回到家乡。   今天的以色列人自认为是当初从巴比伦释放回家的犹太人的后裔,今天的伊朗人更认为是大流士的子孙,而伊拉克当然是巴比伦人的继承者。然而,以色列和伊朗是西亚最为敌对的两个国家,至于伊拉克,这个人类文明摇篮的所在地,目前既是一个不能保护文化遗产,又不能遵守文明法则的地方。      城市的规模与经济活动在过去的五千年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变的是城市的基本性质:它是一种人口密度高度集中的生活方式。由于这个基本性质,无论是古代,现代还是外拉的城市,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存在,运转和发展。   首先,城市居民的安全必须有保障。无论是依靠军队和警察的力量还是处于公民的自觉,破坏公共持续的犯罪行为必须受到控制。   其次,城市必须要有繁荣的经济作为基本支撑,也必须要有足够的就业机会,让它的居民能够自食其力,安居乐业。   还有,城市的居民必须有大致相同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在过去,这可能来自于种族、语言和宗教信仰。近一百年来的全球化过程,使许多大城市的共同价值观成为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和对异己人群的尊重。没有共同的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城市,很难有序地运行。   读遍中外历史,我没有发现任何不满足这三个条件而长久兴旺的城市。      阿联酋(以及波斯湾各地)的人口结构是一个四层的金字塔:贝都因人施老板,欧美人是高级顾问,其他国家的阿拉伯人是技术骨干,超过人口半数的南亚和东亚人是劳动大众。      世界上唯一的六千年来连续有人居住的城市是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位于肥沃的新月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商道上的重镇。   公元前14世纪,继埃及人和赫梯人之后,闪米特语族的以色列人曾占领大马士革,接着另一个闪米特语族的阿拉美人(Aramaean)又建国于此,然后是从东部来的也属于闪米特语族的亚述人入侵。亚叙帝国消亡之后,新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塞琉古王朝,亚美尼亚人,罗马人,拜占庭人轮番在这里登上舞台。罗马在大马士革的许多设施现在仍然有迹可寻。在多个世纪的政治跌宕起伏中,阿拉美语成为这个那个西亚地区的通用语言,生活于巴勒斯坦的耶稣就说阿拉美语。   对大马士革影响最深远的两次宗教事件,一是公元225年叙利亚东方基督教会的成立(比罗马教会早一百年),一是公元634年穆斯林军队攻占大马士革。大马士革现在还是地中海东部地区基督教的中心。公元661-750年,它是倭马亚王朝的首都。   阿拔斯王朝以武力取代倭马亚,迁都伊拉克。大马士革遭到破坏和忽略。当阿拔斯王朝衰落时,大马士革先后被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和信奉逊尼派的塞尔柱突厥人占领;接着又被十字军保卫和威胁百余年。萨拉丁击败十字军解救了大马士革,建立起由他家祖世袭的阿尤比王朝,统治这座古城近百年。   蒙古人13世纪曾短暂统治大马士革,但被篡夺阿尤比家族权力的马木留克鸡腿。13到15世纪,马木留克统治下的大马士革颇为安定繁荣。15世纪初,大马士革被从中亚来的“真主之鞭打、”贴木儿狠狠地抽打了数年,受到严重破坏。从1516到1920年四百年间,大马士革处于奥斯曼人的统治之下,社会堪称稳定,市容大为改善,人口众多。      游走的字母   文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历史,但不用大量图形,只用少数富豪来表达语音室友地中海东岸闪米特语的民族在公元前14世纪才开始的。世界最早的字幕系统有三十个符号,由锲形文字改编而来的文字刻在乌加里出土的一块泥板上,现收藏在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里。   住在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BC13世纪创造了一套只有22个符号的书写法(Phonicianscrpt),BC11经过改变后成为今日世界上各种字母符号的老祖宗。   腓尼基字母向西传,先后出现了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   向东,BC10大马士革的呢各地的墓碑上开始出现源自腓尼基字母但字体比较弯曲的阿拉美字母。这套字母向东传到波斯等地,又衍生出不同的字母系统。   阿拉美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今天仍然有人(特别是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叙利亚语。栗特语,回鹘文,蒙古文,满文。。。。      英国人在一战期间既应允让阿拉伯人战后独立,又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国家,这可以说是后来以巴冲突和中东问题的根源。      百老汇著名音乐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er on the roof,描绘的是1905年俄罗斯沙皇下令驱逐犹太人时,一群乡下犹太人的故事。无论是剧情还是音乐,感染力都非常强。其中的一首歌《传统》颇能道出犹太民族的心声。   犹太民族的确是一个历史久远,几经磨难而始终都没有失去自我的民族,它也是一个特征鲜明,人才辈出的民族。当今世界上只有汉民族和印度民族与之相类。   对于人类文明影响最为深远而广泛的几个思想体系中,属于一神教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源自犹太民族;属于多神教而不着重探讨造物主的印度教和佛教源自印度民族;不问前生来世,专注社会伦理与个人修养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源自汉民族。犹太民族两千年来散居世界各地,总人口只有汉民族和印度民族的千分之十五左右。   然而,近二百年来,在全世界科学、教育、文化、艺术、金融、工商、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翘楚中,犹太人所占人口数超过中国人和印度人,在比例上也超出欧美列强中的各个民族。      20世纪初,各地犹太复国者大量移民巴勒斯坦,却缺乏可以彼此沟通的语言。当时虽然多数人以依第语作为生活语言,但也有许多人认为应该恢复希伯莱语问。其实,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共同宗教语言一直是希伯来语,虔诚的犹太人或多或少都认得一些希伯来字。犹太裔的语言学家由是创造了现代希伯莱语,就是今天以色列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另一个是阿拉伯语)。   罗马人统治拉勒斯坦之前的人们,把这片土地称为迦南(Canna).   犹太人来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居住在德国、波兰和俄罗斯的阿什肯纳兹Ashkenazim,原意为德国犹太人,另一部分主要居住在西班牙和北非的塞法迪姆Sephardim,原意为西班牙犹太人。前者肤色较白,说依第语。后则肤色略深,说阿拉伯语。16世纪后大量从西班牙移居土耳其的犹太人则早已该说土耳其语。两者宗教仪式,生活习惯不同,在以色列社会地位也不同。对待巴勒斯坦人的立场上,后者,塞似乎更为强硬。   以色列的初期建国者都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建国后因为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恶化,使多世纪来并未受到穆斯林党政者迫害的塞法迪姆犹太人受到冲击,几乎全部都移民以色列。这些移民生育率较高,对以色列的人口组成呢个将会有影响。   新近来自前苏联的犹太人基本上没有宗教信仰,不会说希伯莱语,也不一定认同犹太复国主义,只承认自己是犹太人。他们的政治色彩倾向是以色列当政者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在最近阿拉伯世界的动荡中,以色利的“鹰派”政府非常低调,很少评论。与之对照,巴勒斯坦人的世俗派“法塔赫”和激进伊斯兰主义者“哈马斯”在新近政治地震的埃及会谈,同意恢复合作。   BC3,正当雄踞亚欧草原商道数百年的斯基泰人开始衰落的时候,在商道东端的匈奴人崛起于蒙古高原。   现在可以肯定匈奴人属于蒙古人种,与大月氏,乌孙,楼兰,于Z人不同。但是匈奴人的语言还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大部分学者认为匈奴语与鲜卑、突厥、女真、蒙古语相似,属于阿尔泰语系。      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伊斯兰世界政教合一的传统。今天的伊斯兰国家多数把政治领袖和宗教权威分开,但沙特和伊朗是两个显著而重要的例外。   在当今各个伊斯兰国家里,都有一部分人或是出于对宗教传统的执著,或是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希望恢复当年的哈里发国家,部分民族,只看宗教,以伊斯兰教法为国家的法律。这样的思潮很难消灭,但是真正获得实行的机会可谓微乎其微。      好了,就是这些摘抄,其实本书给我很多知识和启发,远远不止这些。   这本书值得收藏,我打算买下来以后再看一遍,同时也推荐给明,希望他能够看看。

这本书的扉页作者写:敬献给引导我开阔视野的先父与家母。60年代初在台湾师范大学附中读完书的他,申请到了斯坦福的OFFER,那时的台湾,像作者这样申请赴美深造者已众,签证已经不是那么容易拿的事,正好他的父母亲,时在埃塞俄比亚从事世界卫生组织的医学工作,于是作者就绕了个大圈,一路飞机经停多大中东地区多处最终到埃塞俄比亚探望父母,并在驻埃美领馆顺利拿到赴美签证。有了这么一番游历的切身经验,因此,虽不是其专业,但自此,作者开始对大中东的一切,开始有了关注和研究的兴趣。。。。      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到这些地方去慢慢走走看看,去实地感受一番呐!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