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李公见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夏日李公见访》 | |
---|---|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
《夏日李公见访》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夏,时杜甫居长安下杜城。一日有人李炎来访便作此诗。
这首诗描写的是贫居状况和农家风光,盛夏作者在农舍邀请李炎畅饮,是杜甫写景中的佳作。全诗层次鲜明,结构严谨,所写只见顿挫而不见沉郁。
作品原文
《夏日李公见访》[1]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
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
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
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巢多众鸟喧,叶密鸣蝉稠。
苦遭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水花晚色净,庶足充淹留。
预恐樽中尽,更起为君谋。
白话译文
我住的地方在郊野林间暑气轻微,于是公子前来与我交游。贫寒的居室像农家房舍,僻静地靠近在城南楼。我的邻居十分淳朴,所缺之物也容易向他们求助。隔着墙壁呼唤西邻:“请问你家有没有酒?”邻居从墙头递过一坛浊酒,于是开席,俯身畅饮不休。
清风从左右吹进屋里,客人惊讶不已以为到了初秋。抱歉的是檐下鸟儿太多争斗不止,院中林叶太密蝉鸣太稠。这繁杂的吵噪声一定使您苦恼,唉,谁说我的茅屋寂爽清幽?幸而池中的莲花晚来清丽,希望凭着这点景致足以把您挽留。唯恐坛中酒尽您还不能尽兴,请允许我起身另为您寻求。
词句注释
⑴李公:李炎,时为太子家令。
⑵远林:即远郊的林子。薄:稀少,稀薄,指远林暑气稀薄,可以避暑。
⑶过:拜访,探问。
⑷村坞(wù):村庄。村外筑土形成的小土堡叫做“坞”。
⑸僻近:靠近。
⑹浊醪(láo):浊酒。
⑺喧(xuān):声音杂乱。
⑻稠:众多。
⑼此物:指蝉。聒(guō):吵闹。
⑽水花:莲花。
⑾淹留:长期逗留。
⑿樽(zūn):酒杯。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写景中的佳作。全诗层次鲜明,结构严谨,更为惊奇的是此诗部分所写只见顿挫而不见沉郁。此诗描写的是农家风光,盛夏作者在农舍邀请李炎畅饮。
“远林”与下文“僻近”相互呼应,说明此处离闹市甚远,幽远深静。并点明李公来游的原因是为了贪凉。此处虽是贫居,但“淳朴”,有“浊醪”,有美景,有乐音,杜甫极力邀请客人留下饮酒,有挽留之意。“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这里写的比较有意思,作者居住此地,知此处有酒,实有“故弄玄虚”之感。
下句“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酒从墙头过,展席畅饮美酒,与上句结合,也展现了杜甫少有的浪漫之意。前句很有意思。一来显得是贫居,墙低,故酒可以打墙头递过来;二来也显得邻家的淳朴,为了顾全主人家的面子,不让贵客知道酒是借来的,所以不打从大门而打从墙头偷偷地送过来。杜甫之憎富人,爱穷人,是有他的生活体验作基础的。
杜诗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特点,而“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而真正让我们惊得恰恰是“惊”字,秋好像人一样知道了客人的意愿,刮起了习习清风,可谓顿挫到了极致。下两句用对偶句描写了林间鸟儿斗架、蝉鸣,为下句铺垫。“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这两句是说:我不禁“苦恼”的埋怨道这些东西吵闹,谁说我的草庐幽静呢?杜甫此时的苦恼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苦恼”,而是假意的苦恼,这中“苦恼”正是作者得意之处。最后四句是说:因为村野僻远,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拿来款待客人,只好将此问美好的景色充作留客之物。西家的酒,也许没有了,不能不更想个办法,总之委屈不了你。从这里也显示了杜甫的淳朴、豪爽。
名家点评
黄彻《巩溪诗话》:杜诗有用一字凡数十处不易者,如“展席俯长流”、“杖藜俯沙渚”、“此邦俯要冲”,其余一字屡用若此类甚多,不能具述。
钟惺《唐诗归》:如见。
王嗣奭《杜臆》:“苦遭此物聒,孰谓吾庐幽?”正存若反,肖是妙语。
邢昉《唐风定》:气雄力厚,篇篇有之,正以此种风韵为美。
黄周星《唐诗快》:真朴语,人不能到。
何焯《义门读书记》:幽也。顶“远林”,以下六句从“远林长流”四字更转一层。自作客、主,极文之变。
仇兆鳌《杜诗详注》:申涵光曰:“隔屋唤西家”、“墙头过浊醪”,画出村家情事宛然,语不嫌质。“清风左右至”,方喜凉气披襟;忽而鸟斗、蝉鸣,又觉繁声聒耳;及看水花晚色,则喧不碍静,幽意仍存。即见前景物,写得曲折生动如斯,知善布置者,随处皆诗料也。
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似拟陶,非杜老本色。当时此种,惟王右丞、储太祝辈擅长。
杨伦《杜诗镜铨》:景真语旷,绝似渊明。“巢多”六句,总见所居幽静,却以一反一正出之,便作恒笔。村居真率,光景如画。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