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复旦大学化学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复旦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26年,由原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化学系组成,现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

2019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化学专业排名28位,2019 US News全球化学专业排名30位。据2019年1月的ESI统计,复旦化学学科论文总引次数全球位列第41名,篇均引文数位居全国第一。

发展历史

复旦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26年。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原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与复旦大学七校的化学系合并,成为今日的复旦大学化学系。历经九十余年,复旦大学化学系已成为我国培养一流化学人才和开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化学前沿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科建设

复旦大学化学学科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1]”重点建设学科 ,上海市高峰学科。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系内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五个二级学科,以及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化学教学实验中心。

复旦大学化学系为2011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iChEM)成员单位,建有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2]、教育部创新科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蛋白质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手性药物工业不对称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建立了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等跨学科研究平台。

复旦大学化学系是我国最早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本科教育设有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1993年被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读本科生约400人,研究生约600人,另有相当数量的博士后人员。拥有各类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约1.8万平方米。1952年至今培养了本科生7800余名、硕士1350余名、博士750余名,其中在化学系工作或学习、进修过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近30位。

师资队伍播报编辑化学系现有在职教职工186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行政管理和实验室技术人员46人。正高级职称72人,副高级职称70人,中级职称44人。教师队伍治学严谨、勇于开拓,教学与研究实力雄厚。现有两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3名,复旦特聘教授13名,以及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1名。 人才培养播报编辑化学系始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目标。近年来,在“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上,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开设的近70门本科课程中,《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普通化学》等专业课程为国家级和上海市精品课程,还有《化学与人类》等具广泛影响的优秀公共类课程,获得过多项国家和上海市教学成果;物理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首批全国教学优秀团队;编著的《物理化学》、《化学与人类》、《谱学导论》、《分析化学原理》等一系列新教材获得国家级和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在注重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近年来有多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学生的课余科技创新行动曾获准创新项目200多项,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上海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复旦大学先进集体标兵等奖项,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扎实基础知识和优良实验作风的优秀毕业生,赢得了社会高度评价。 科研成果播报编辑化学系十分重视科研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应用兼顾的传统。近年来,以能源材料化学和生命健康化学为研究重点,积极开展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2000~2008年间承担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科研项目800余项,获经费累计3.31亿元,发表科研论文2690余篇。2008年实到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在研的225个项目中,有国家973项目及子项目22个,863子项目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个,上海市重点项目7个;在Nature material、JACS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25篇,其中IF>3者占30% 以上;获授权专利49项。复旦大学化学系2010年至今,共承担国家和有关部门科研项目940余项,获各类经费累计8.34亿元,发表科研论文约3145篇。2018年在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及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论文26篇。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和各部委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和二等奖7项、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项,以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项、上海市科技精英和青年科技英才奖4项、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3项等,获得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次。 国际化进程播报编辑伴随着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复旦大学化学系积极扩大国际影响,不断加快国际化进程,已与美国UC Berkeley、UC Santa Barbara、法国巴黎高科等国外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模式,本科学生国外交流每年近百人次;赵东元、麻生明等教授或担任国内外重要杂志的主编等职务,或在国际学术团体和重要国际会议中担任重要职务;化学系先后主办了一系列大型和双边国际会议,国外大学教授来化学系讲学和授课的比例每年都在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