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声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声律是一个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2]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名词解释

指诗文中将汉语的声、韵、调互相配合以形成音韵美的一般法则。南朝齐梁时的文士周颙(yóng)将汉语的自然发音区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沈约(441—513)在此基础上提出声调高低互相调节、平声和仄声前后配合的诗歌创作规则,以及在声调、声母、韵母搭配上存在的八种弊病。刘勰(465?—520)《文心雕龙》指出,诗歌上下文以声调的飞扬与沉降(相当于平声和仄声)相配产生节奏美,以韵母相同的字收尾押韵产生呼应美。刘勰将音韵和谐协调的要求推及一切文章,既是为了利于传播和接受,也表明对诵读美本身的重视,反映了南朝文人对形式美的追求,启示唐人写出工整优美的律诗。早期的声律理论多借助于音乐概念,后来发展为专门的汉语音韵学。

引例1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宋书•谢灵运传论》) (五种颜色互相映衬,八类材质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和谐流畅,让色彩和乐音各自有合适的调配。诗歌也要做到平声与仄声有相应的变化,低沉和高昂的声音相互调节,如果前面声调轻扬,后面的声调就要短促响亮。)

引例2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 (音律是根据人的声音创制的。人声包含有五音变化,这是先天禀赋,古代帝王根据人的声音制作乐歌。可见乐器是模仿人的声音,而不是人的声音模仿乐器。因此,语言是文章表达思想的关键,至于语言符合韵律,只是调节人的唇吻而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