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壮溪树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壮溪树蛙

中文名:壮溪树蛙

拉丁学名:Buergeria robusta

别 名:褐树蛙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两栖纲

亚 纲:滑体亚纲

目:无尾目

亚 目:参差型亚目

科:树蛙科

属:溪树蛙属

种:壮溪树蛙

亚 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Boulenger,1909

保护级别:无危(LC) IUCN标准

英文名称:Strong Stream Treefrog

壮溪树蛙(学名:Buergeria robusta)是树蛙科、溪树蛙属的两栖动物,中国台湾特有种。头宽大于头长;吻端略尖,吻棱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鼻孔略近吻端;上眼睑宽度比眼间距小;鼓膜明显;犁骨齿列呈短棒状;舌较大。前臂粗壮;指间具微蹼;掌突不明显。后肢细长;趾间全蹼;内跖突呈短棒状,外跖突退化或仅具有极小的淡色圆形突起。皮肤粗糙。身体背、腹面均散布有小颗粒状突起,咽喉部光滑;颞褶斜向口角后方。体色变化很大,有黄褐色、绿褐色、灰褐色、红褐色、泥灰色或土褐色等。

壮溪树蛙生活在1500米以下山区或丘陵阔叶林地带的流溪附近。夜间常成群出现于溪涧之岩石上或单独伏于其附近的树干上;白天多隐匿于岩石缝隙和树洞中,偶尔亦停栖于岩石或树干上。雄蛙经常聚成小群在石头上鸣叫,鸣声绵细,不甚响亮。仅分布于中国台湾低海拔地区。(概述图参考来源: )[1]

壮溪树蛙动物学史

壮溪树蛙是由英国博物学家G. A. Boulenger 于1909年命名,命名的标本采集自中国台湾。壮溪树蛙种名robusta是强壮的意思,表示壮溪树蛙是一种强壮的树蛙。壮溪树蛙在1909年命名时,G. A. Boulenger 将其归于树蛙属,所以学名是Rhacophorus robustus,之后S. S. Liem于1970年将壮溪树蛙更正为溪树蛙属(Buergeria)的成员,学名修正为Buergeria robusta。

壮溪树蛙形态特征

成体

雄蛙体长约50毫米,雌蛙体长约67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略尖,略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鼻孔略近吻端;上眼睑宽度比眼间距小;鼓膜明显,小于眼径的1/2;犁骨齿列呈短棒状,斜立于两内鼻孔上缘的连线上,间距窄;舌较大,后端缺刻深。

前臂粗壮;指长顺序为3、4、2、1;指端均具有吸盘,第三指吸盘小于鼓膜,第一指吸盘较小,指间具微蹼,外侧2指间跌较明显,指侧无缘膜;关节下瘤发达,具指基下瘤;掌突不明显。后肢细长;前伸贴体时胫时关节伸达鼻眼之间,左、右跟部重叠;胫长大于体长之半,足短于胫。趾吸盘小于指吸盘,第三趾短于第五趾;趾间全蹼,外侧跖间蹼发达;趾关节下瘤明显;内跖突呈短棒状,外跖突退化或仅具有极小的淡色圆形突起。

皮肤粗糙。身体背、腹面均散布有小颗粒状突起,咽喉部光滑;颞褶斜向口角后方。体色变化很大。有黄褐色、绿褐色、灰褐色、红褐色、泥灰色或土褐色等。两眼眶间有一黑褐色横带,并向后形成一个倒三角形斑纹,背部具有4-6条不明显的纵纹或彼此连成网状斑纹;通常前、后肢背面具有深色横纹。腹侧及股部前后有深色云斑。腹面灰白色、淡黄色或有淡黑色斑纹;下唇有一列黑色斑点,咽喉部多有深色斑纹。

第二性征

雄蛙第一、第二指上有乳白色婚垫;有内声囊。

卵群呈片状,卵粒为黑灰色或深褐色,外包三层胶膜,第一层胶膜直径平均约3.2毫米,第二层离第一层很近,平均约3.03毫米,第三层紧贴卵粒;卵粒直径2.5毫米左右。

蝌蚪

头体呈椭圆形;吻端圆,体背腹扁平;尾肌强壮,尾鳍较低,上尾鳍始自近体尾交界处的尾肌背方,其高大于下尾鳍,尾末端钝尖。眼在头背侧,从下面看不见;鼻孔在吻端至眼的中央;出水孔位于体左侧下方;肛管附着于下尾鳍基部右边。第33-35期时的蝌蚪,头体长10.6-12.3毫米,第36-37期者头体长为11.5-13.2毫米;体宽为头体长的0.55(0.52-0.61)倍,体高为体宽的0.80(0.68-0.96)倍。口宽为体宽的0.61(0.52-0.86)倍,眼径为头体长的0.13-0.14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5(1.2-1.9)倍;吻至出水孔的距离为头体长的0.65(0.57-0.75)倍;尾长为头体长的1.9(1.8-2.1)倍,尾高为尾长的0.26(0.24-0.28)倍。口在吻腹面,两口角有一排或二排乳突,下唇乳突二排完整,内排较外排的乳突少,下唇缘中央内凹;角质颌发达,上角质颌中央向下突出。生活时,头体背面灰色、灰褐或深褐色,腹面色浅;尾肌浅褐色,具有深色大斑点,通常缀连成网纹,在基部背面显横斑;尾鳍透明,上面具斑点。

壮溪树蛙生活习性

壮溪树蛙生活在1500米以下山区或丘陵阔叶林地带的流溪附近。夜间常成群出现于溪涧之岩石上或单独伏于其附近的树干上;白天多隐匿于岩石缝隙和树洞中,偶尔亦停栖于岩石或树干上。雄蛙经常聚成小群在石头上鸣叫,鸣声绵细,不甚响亮,叫声是细碎的“啯、啯”,偶而会发出几声粗粗的“嘎”。鸣叫时间间隔为8.673±3.058秒,鸣叫长度为4.6±0.854秒,主要频率为6690±35.79赫兹。

壮溪树蛙分布范围

中国台湾特有种,广泛分布于台湾省低海拔地区。 分布图

壮溪树蛙繁殖方式

繁殖期5月到8月,以夏天为主,此时白天壮溪树蛙仍在溪边的树上或石缝休息,黄昏的时候,才一只一只的跳到岸边水流较缓的地方进行繁殖活动。雌蛙体型很大,产卵前,雌蛙会先伸腿交互踢几下,然后产一小团卵粒,雄蛙也会配合雌蛙动作伸长身体,以提高授精率,每次产卵300-400粒,卵小型、一粒粒分离黏在石头底下,通常聚成一堆。蝌蚪为底栖性,通常吸附在石头上,出现于溪边水流较缓的地方。

壮溪树蛙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无危(LC)。

壮溪树蛙因为是特有种而且有捕捉压力,所以曾被中国台湾农委会列入《保育类野生动物名录》,但在2008年因族群量稳定,降为一般类。

参考来源

  1. 壮溪树蛙,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