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塔秀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塔秀寺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塔秀寺

地理位置;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佳哇达穆玛山谷

气候类型;高寒气候

占地面积;全寺建筑260余间

塔秀寺始建于1935年,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西南15公里处的佳哇达穆玛山谷(意为马蹄沟),青山环绕,幽静庄严。全称"塔秀寺清净持戒洲"。现全寺建筑260余间,大经堂小经堂嘛呢转经房佛邸僧舍依山势层叠而上,错落有致。曾发展到三百余人,成为甘青地区主要的讲经传法道场;前来接受灌顶、聆听教戒的僧俗信徒络绎不绝,寺院名望日益兴盛。[1]

简介

海南州贵南县治西南15公里上画隆的加哇达纽码山谷中,有一座三面青山环绕的佛寺,那就是塔秀寺。寺前溪水常流,环境幽静,据传,藏历第十一统通金猪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西藏高僧曲江嘉措青海进行佛事活动,曾在此建蒙古包寺院。此后,许多佛教界著名学者曾光临该寺。达赖喇嘛噶桑嘉措与其经师阿旺却丹曾来此主持佛教仪规。当时上、下西隆的几十处蒙古包经堂和100多顶蒙古包僧房,"如同空中繁星闪闪发光",3座蒙古包佛堂顶端的金瓶"光辉耀目",达赖喇嘛驻跸的蒙古包行宫,装饰得如同"玉皇之宫"。可以想见,当时草原地区藏传佛教流行的盛况。 藏历十六年统迥木猪年(1935年),在现址建成土房塔秀寺,命名为"南这次成林",意为"真诚具戒寺"。此后,陆续兴建了一座25间砖木结构的经堂,还有佛塔、活佛府邸、僧舍等。供有释迦牟尼宗喀巴弥勒佛等30余尊塑像,其中1座高4尺的释迦牟尼圣像最为珍贵,据传该像胸前有妙音菩萨遗骨,骨上有天然形成的观世音图像。收藏大藏经3部,佛学界高僧之名著千余部,以及众多的金银法器和其他佛教用品。1955年,寺院建筑拆毁,文物流散。1982年重建。鉴于雍增活佛精通佛学,潜心修炼,德高望重,入寺僧侣逐年增多,曾发展到三百余人,成为甘青地区主要的讲经传法道场;前来接受灌顶、聆听教戒的僧俗信徒络绎不绝,寺院名望日益兴盛。寺僧及学经活佛,分为菩提道次第班、生起次第班及噶然巴班,由雍增活佛、善知识强巴赤列、文殊上师洛桑嘉措等高僧亲自执教,传授显密精义。同时,设辩经院,时常举行摄类学、悟慧论、因理论、教派概论、七十部、十地五道论、密法总义等闻思辩论活动;设讲经院,常年讲闻菩提道次第、文殊言教等甚深妙义;

严格诵经仪律,如法传授诸密乘经典之吟诵唪调、佛乐弹奏、舞画手印等知识。各学科还都有严格的考核俗制。在如此殊胜的闻思辩环境中,已经培育并正在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佛门接班人,有的通达内明深义,有的修心证得果位,有的擅长正统法事仪轨。目前,塔秀寺沿着尊者雍增活佛开创的圣道,清净持戒,培养高僧,宏扬佛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弘扬着藏传佛教名刹之无比功德。

建筑结构

整体布局

现全寺建筑260余间,大经堂、小经堂、嘛呢转经房、佛邸、僧舍依山势层叠 而上,错落有致。大经堂坐西朝东,位于寺院正中,包括一个以走廊环绕而成的长方形庭院和1座面阔5间、进深5间的双层平顶大殿。廊内整齐地排列着嘛呢转经筒。穿过庭院,拾阶而上,即可进入大殿。大殿为藏式平顶二层砖木结构,正面底层为宽3间,进深1间的前廊,上层为面阔3间的回廊、两边作鞭麻草墙饰,上嵌铜镜。殿内里16根大柱裹以彩色绸缎,悬有华盖、幢、飞幡、地铺6条佛团殿。正面中供十世班禅大师画像,两侧供奉文殊菩萨和释迎牟尼塑像。建筑富丽堂皇,布置庄严肃穆。

大经堂左侧

山坡上的小经堂坐北朝南。一层顶上有一四楞亭阁式建筑,绿琉璃瓦顶,飞檐之上鸟兽雕塑栩栩如生。经堂内正中供奉宗喀巴大师塑像,左右橱内装满佛教经典。小经堂高踞于石基之上,前为一方形庭院,院内栽种青松、环境颇为幽雅。

主要宗教活动

该寺的主要宗教活动为法会,时常接受"菩提道次第论",四季作开光灌顶每月上旬举行长善净恶仪轨,每月12日为三护法神诵经祈祷,另有每年正月十一日的晒佛节。该寺活佛央增罗桑克珠嘉措精通佛学,造诣深广,在贵南地区宗教界很有威望,多次在塔秀寺或应邀到其他寺院主持万人参加的时轮灌顶佛事活动。1990年6月塔秀寺举行的一次佛事活动,由央增罗桑克珠嘉措活佛诵经传道,参加的僧俗群众涉及4省、6州、17县、52个寺院,达5万人(次)。

历史

始建于1907年

初为帐房寺,1913年后逐渐改为土房寺。1917年拉加寺的拉加格洛活佛来塔秀部落,成为该寺寺主,塔秀寺便成为拉加寺属寺。1958年时,全寺有寺僧96人(其中活佛5人、管家4人、干巴6人),僧房185间(其中大经堂1座,昂欠4 处)。当时,全寺共有各类牲畜4090多头(只)(其中绵羊 2991只、山羊186只、牛701头、马212匹),多数为活佛等占有,属于寺院的有绵羊457只,牛295头,马14匹,山羊75只。私人占有牲畜400至800只的有2户7人,150至400只的有8户 27人,150只以下者34户79人。牲畜大部分出租,另有大量的高利贷资金。1958年后寺院解体,1982年5月批准开放,现有寺僧47人,由拉加格洛任寺管会主任,重建有经堂1座6间,佛堂10间,僧舍60间,并有马15匹,牛20头,造林14亩7000多株。

17世纪

西藏高僧曲江嘉措来青宏法,在此建一帐房寺院,名塔秀吉哇。此高僧之转世形成塔秀活佛系统。后有第六十任甘丹赤巴·丹贝尼玛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及其经师阿旺确丹等高僧大德莅寺加被。1935年,由持金刚拉科·久美赤列嘉措指示并赐寺名,以原塔秀吉哇及周边阿噶桑丹僧续为缘起,第二世拉茂雍增·洛桑克珠嘉措(1908年-2004年)在现址创建塔秀寺清净持戒洲。不久聚集僧伽百余名,依次创立清净佛律三事仪轨、神变祈愿大法会、胜乐、大威德本尊修供、祥穗安神开光等佛事活动。至1958年,有僧侣180名,建有经堂45间、僧舍60余户、活佛府等,内供释尊宗喀巴弥勒等30余尊塑像,其中胸前珍藏显现观音像之遗骨的释迦牟尼像最为珍贵。还收藏了藏文大藏经、历代高僧文集等千余部著作及众多常用、供奉法器。1958年寺庙建筑拆毁,文物流散。

1982年

由雍增活佛主持,部分老僧和十余位出家者入寺,重新建立僧团,设立例茶晨会等制度,恢复原有法事仪轨,并增设密集本尊修供、深义能断敬事法会、九角伏魔铁堡等法事仪轨。在各界信徒支持下,重建完成大经堂、弥勒殿、宗喀巴殿、文殊遍知殿、藏经殿等庙宇殿堂,并供奉诸多塑像,收藏大量佛教经典,具备三所依处。各庙宇建筑依山层叠,错落有致,富丽别致,庄严肃穆。

阿拉雍增仁波切

格鲁派老一辈传承上师阿拉雍增仁波切2004年7月3日上午8:20分在青海贵南县塔秀寺圆寂,享年95岁。阿拉雍增仁波切是青海省一位有很高佛学造诣、德高望重的活佛,为已故十世班禅大师的经师之一,并长期担任原青海省人大副主任、已故第八世夏茸尕布活佛的经师,第九世夏茸尕布活佛转世坐床以后,又承担起培养小活佛的任务。阿拉雍增仁波切是拉卜楞寺近代著名密宗成就上师阿拉拉科仁波且的弟子,格鲁传承持有者,一生从事佛法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佛陀教法的弘扬者,法脉遍及海内外,许多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格鲁派寺院的法台、总法台是阿拉雍增仁波切的弟子。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赵永忠先生在今年2月22日前往贵南县塔秀寺,代表省委、省政府看望慰问阿拉雍增仁波切时,高度赞扬了雍增活佛爱国爱教的高尚风格。

相关视频

塔秀寺喇嘛和僧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