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塔下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塔下寺

藍山縣城東回龍山的塔下寺,是湖南省內塔寺並存的孤例[1]。塔下寺,原名回龍寺,明萬曆前稱淨住寺,因傳芳塔建於寺中,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塔下寺。傳說這寺始建於唐代,後歷代均有修葺[2]。而傳芳塔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到萬曆元年(1578)才建成,歷時15年,可謂「鬍子工程」了。建成後,這裡成為了八景之一——「峭塔凌雲」[3]

中 文 名 : 塔下寺

占 地 : 20餘畝

建立時間 : 1563

外 文 名 : Under the tower temple

地 點 : 藍山縣城東回龍山

藍山塔下寺

規模

塔下寺占地20餘畝,據民國縣誌記載,興盛時有 大士閣、 文昌閣、霞爽閣、觀瀾亭、水心亭、飛雲亭、 清音堂、祈嗣堂(注生堂)、傳

芳塔等名勝,為舊時縣境十三寺中香火最旺的寺廟,號稱「西域無雙境, 南平第一山」。現存建築為傳芳塔、 大雄寶殿、山、戒堂、 觀

音閣、觀浪亭等建築,四周 香樟 古槐環繞, 蒼松翠柏肅立。寺旁叢林中,安葬着1949年為解放而犧牲的解放軍戰士。

傳芳塔為磚石結構,平面為正八邊形,七層,高40米, 塔基為天然岩石,塔體為

青磚砌就。底層9.63米,外壁邊寬4.03米,牆厚3.24米,從二層起逐漸內收。塔中空,塔中有186級內旋式階梯,旋而上,直達塔頂。塔朝

南,楣書有「峭塔凌雲」四字,第二、三層塔檐用青磚平鋪疊出承托塔檐,第五、六層級之檐角嵌礪石並鑿孔系鈴,現已遺失。塔內每層均

為八角平底和八角 藻井頂,牆繪有「 白蛇傳」、「西遊記」等傳說故事,兩層有券門、小。塔下牆壁嵌有明萬曆間《塔下寺買田碑記》、

《重建東塔碑記》、《新建東塔碑記》等 碑刻4塊。塔內各層均供有佛像,一層為壽佛,二層為皇,三層為 真武,四層為星主,五層為龍

殊,六層為文殊,七層為觀音,每層四牆繪有壁畫,歷代香火旺盛。現因地基下沉, 塔身向北傾斜達15º,依然穩固屹立,堪比意大利的

比薩 斜塔。

的正前方是塔下寺的大雄寶殿,左側是觀音閣,右側為傳經堂、戒堂,塔寺並峙

,是一組雄渾的建築群。大雄寶殿為硬山頂 小青瓦,磚木結構3開門,青石 柱礎均雕刻龍鳳,藻井六面均有彩繪,占地192平方米,內原供設如來 佛祖,左右立 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神,門首懸「大雄殿」匾額。觀浪亭為 重檐四角攢尖頂式樓閣,磚木結構。山門為兩重單開門,青磚結構牌坊式建築,正面上書「三藍一景」,聯為「源流舜水,道衍湘山」,背面題聯為:「境勝祗園」、「舉足登階,便抵乘靈飛 錫杖; 回頭是岸,未妨送客過溪橋」,寫出了塔下寺的歷史淵源與深厚的

文化底蘊。寺內尚存碑刻10餘方,至今仍為保存較好的佛教遺蹟。

建築傳芳塔

傳芳塔位於城東,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峭塔凌雲」為藍山縣八景之一。塔高38米,七級八角,塔內有石階186級通塔

頂,登塔遠眺, 城廓山川,盡收眼底,塔之正前為塔下寺的大雄寶殿,左側是觀音閣,右側為傳經堂、戒堂,塔寺並峙,是一組雄渾的建

築群,四周香樟古槐環繞,蒼松翠柏、莊嚴肅穆。 傳芳塔始建於唐,有一神話傳說: 天地混沌之時, 一片汪洋,東海龍王攜 龍子龍孫游

玩至此。一小 白龍發現有一溶洞,直通山底,甚是好玩。於是不思返回,久居於洞。後 水勢漸小,小白龍不時出洞, 興風作浪,造孽於

民。民不堪其虐。遂有建塔之議,以鎮孽龍。塔成之後,孽龍只能露出頭角,回首東海,唏噓涕零。故此山為回龍山,塔亦始稱回龍塔。

神話終歸神話。塔自唐代興建以來,幾番塌圯。今存之塔,為明嘉靖四十二年至萬曆八年(公元1563——1580年)重修,歷時十六載方告竣

工。 門楣書有「峻塔凌霄」四字,字跡蒼勁,冠名傳芳塔。塔以天然岩石基,基底周長32.3米,塔高40.18米,七級八面,全部青磚砌就。

中有寬0.55米、高約2米的內旋式階梯186級,盤旋而上,直達塔頂。塔內各層均供有佛像,一層為壽佛,二層為玉皇,三層為真武四層為星

主,五層為龍殊,六層為文殊,七層為觀音,每層四牆繪有壁畫。歷代香火旺盛,禱遊樂融。

地理位置

位置: 藍山縣城東回龍山

塔下寺舊稱回龍山寺,又名淨住寺,因譽為「峭塔凌霄」的傳芳塔建在寺中,寺處塔下,故習稱為塔下寺。位於藍山縣城東,寺區轄地二十餘畝。寺宇依山傍水而建,四周香樟古槐,蒼松翠柏環繞,清清舜水繞寺而過,環境清幽有如仙境。是湘南地區環境和風景保存較好的一處遊覽勝地。

歷史過程

據民國《藍山縣圖志》載:塔下寺傳為唐代古剎。明萬曆以前稱淨住寺,寺宇座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大雄寶殿、傳芳塔、東側有觀音閣、觀浪亭、廂房、西側有小山門、戒堂等、除西北角新建的解放軍烈士紀念亭外,形成為塔寺並重,渾然一體的古建築群。

現存傳芳塔為明嘉靖四十二年至萬曆八年(公元1563-1580年)重建,歷時十六載竣工,塔門-「峻塔凌霄」四字,冠名傳芳塔。登塔遠眺,

群山重巒如黛、平疇鋪殿如畫,城郭村莊盡收眼底,與距約四公里的童峰塔相映成趣,別具秀麗風光。塔以天然岩石為基,基底周長32.3

米,塔高40.18米,七級八畫,全部青磚砌就塔中砌有寬0.55米,高2米餘的內族式階梯186級直達塔頂,塔內各層供奉佛像和數十幅壁畫,以

禱以游,其樂融融。

據現存碑刻和縣誌記載,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對塔下寺均有修葺之舉。

塔下寺現有的傳芳塔,為明代重建,七級八角,高插雲霄;塔左有戒堂,為封山式0建築;塔前是大雄殿,硬山式殿堂建築,占地一百九十

二平方米,內原供設如來佛祖,左右立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神,門首懸「大雄殿」匾額;再前是山門,為磚構牌坊式建築,正面-「三藍

一景」,聯為「源流舜水,道衍湘山」,背面有聯曰「舉足登階,便抵乘靈飛錫杖;回頭是岸,未妨送客過溪橋」,橫批為「境勝祗園」。

山門左側有觀浪亭,四角攢尖重檐迴廊式建築,上奉奎宿,稱魁星樓,底層懸「觀瀾亭」石刻匾額,在石門框上陽刻聯曰:「層出雲亭光翼

軫,環吞舜水化魚龍」,亭與山門之間有觀音閣,內原供千手觀音,門前聯為:「度一切苦,現千手身」。該寺原有記述塔寺的碑刻數十

坊,現只鑲嵌在牆中的十三塊倖存。登臨遊憩,寶塔高聳,寺廟錯落,寺前鍾水奔騰,寺後古木參天,遙望西南群山,一片深藍,城郭村

莊,炊煙縷縷,別具秀麗風光。

一九九○年至九五年縣財政和部門投入共30萬元,修復了大雄寶殿、觀音閣、觀浪亭。一九九六年至九八年,個體私營投入50萬元,新開闢

了兒童樂場、溜冰場、避暑山莊(內設蒙古包廂、卡拉OK、情侶茶座等項目),塔下寺景區成了全縣娛樂休閒的好場所。

一九七九年,塔下寺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後省、縣撥款維修,一九八一年為利用保護古建築,將塔下寺闢為縣圖書館,一九八四

年春,民政部門將安葬在塔下寺北側的解放軍烈士墓改建成烈士紀念亭(為鋼筋混合土結構),千年古剎又添新景。一九九六年被湖南省人

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今

塔下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詞條標籤: 景點 歷史 地點 歷史書籍

視頻

塔下寺的鐘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