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基多旧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基多旧城,是16世纪在印加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尽管经过1917年的地震,基多仍然是拉丁美洲保存最好,改变最小的历史中心。圣弗朗西斯修道院和圣多明各修道院,拉孔帕尼亚的教堂和耶酥会学院,连同这些建筑华丽的内部装饰都成为了“基多巴洛克风格”的纯正典范,将西班牙,完美地融合了意大利,摩尔,佛兰芒和当地艺术的精华。

中文名称 基多旧城

外文名称 CityofQuito

所属地区 厄瓜多尔

地理位置 安第斯山脉的高原上

荣 誉 《世界遗产名录》

海 拔 海拔2852米

基本资料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坐落在海拔3,000米的安第斯山脉的高原上,一度是个引人注目的历史中心,因此而于197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城市南端的面包山,海拔183米,有盘山公路通向山顶,顶上有一座大型基多女神石雕像,被誉为基多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象征。山腰有一座古老的印加神庙,站在这里俯视全城,基多美景尽收眼底:皮钦查火山云雾缭绕,白雪皑皑,绚丽多姿;基多市区塔楼、尖顶建筑同附近丘陵、山峰相互映托。基多的名胜古迹反映了拉美不同时代的发展特色,被列为世界文物重点保护城市之一。

地理环境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位于国境北部,海拔2852米,虽然临近赤道,但因地势高峻,所以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基多原为古老的印第安人城市,是印加帝国北部疆土的首都,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1979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在古代,印第安人的基图部族曾在这里生活,基多这个名称便是从“基图”演变而来的。印第安人曾在这里建立“基多王国”,公元15世纪末已成为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这里。1830年厄瓜多尔独立后定为首都。基多古城(亦称为“基多旧城”)位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地处赤道以南安第斯山区皮钦查火山东南麓的山间谷地。是一座海拔2850米的山城,气候凉爽。由印第安人始建于11世纪。15世纪末成为印加帝国的都城(另一资料说该城是16世纪在印加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尽管经过1917年的地震,这里仍然是拉丁美洲保存最好、变化最小的历史中心。1830年厄瓜多尔共和国成立,基多定为首都。基多的旧城区在城南部。因为城里遗留着许多著名的历史建筑,而被誉为“安第斯大博物馆”。这里的教堂、修道院、赤道纪念碑不管是在建筑上,还是在美学史上都具有较高价值。基多包括新城区和旧城区。城区位于南部,迄今这里还保存着古老的街道、房屋和教堂,这些具有西班牙和印第安建筑风格的建筑,极具艺术魅力。主要建筑有弗朗西斯大教堂、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和圣多明各修道院、拉孔帕尼亚大教堂等[1]

建筑风格

大约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大广场周围建起了一大批风格各异的建筑:有旧式大学,有不再是银行的银行,还有一家旅店,通常用来炫耀可以为顾客提供机会,“从他们的床上”就能鸟瞰广场上举行的阅兵、游行和革命等各色景观。这家旅店可以称之为建筑世界语的样板:每一层建筑的风格都不同,以致产生了一件被称之为“极端有趣的折衷主义作品”。一度曾是七十字街的加西亚·莫雷诺街,200来米的地段上就集中了自16世纪至20世纪的各式民用和军用建筑:拱、列柱、前厅、门廊。宗教建筑的代表则是萨格拉里奥教堂、耶稣会教堂和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它们全都藏有艺术珍品——著名的基多派绘画、雕刻和金箔,那都是土著艺术家如长斯皮卡拉和潘皮特以及可与苏巴朗相媲美的混血艺术家米盖尔·德·圣地亚哥的作品。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及其毗连的隐修院在基多市中心,占地三公顷。它们被戏称为“安第斯山的埃斯科里亚尔”,虽说动工建造的时间要早于西班牙的埃斯科里亚尔--大约是在1535年12月6日西班牙人为基多奠基之后50天。据说,魔鬼在一夜之间就建成了教堂前庭,为的是重新抓获摆脱了它控制的受苦灵魂。工程旷日持久地进行,弗朗西斯科的修士们又向管理五世要了许多钱款建筑钟楼,以致这位国王每天傍晚都要走上他在托莱多的王宫的露台极目远眺,以为他能看到远处的钟楼。后来,一次地震使钟楼化为乌有,只剩下一堆瓦砾。在教堂同心半圆形台阶精工巧作的阶石上,出售形形色色的表示宗教信仰的产品:香、圣牌、神像、装饰蜡烛。而在宽阔的广场上,直到二十世纪初一直还有水车来喷泉处装水,然后挨门挨户卖水,如今更是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其中包括亨利·米肖看到过的那些印第安人,“粗壮、大头、小步走路”,套首蓝色、红色或灰色的南美披风,肩扛背驮着冰箱,或用绳索紧套在前额上运送碗柜。耶稣受难节那天是修士们忏悔的高潮,一队队头戴风帽的人行进着,用皮带或链条抽打自己,这是与自我表现型受虐狂不无关系的一种忏悔形式。

艺术特点

始建于1550年的弗朗西斯大教堂完美地融合了波斯、阿拉伯和摩尔的建筑风格[2] 。这个教堂的回廊由灰垒砌而成,高圆顶阁则以绿瓦铺盖,室内的装饰物全用金箔镶嵌。外墙也用金箔镶嵌着城市创建者的姓名,围墙内是厄瓜多尔解放者苏克雷将军的墓地。教堂内还收藏着一些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的雕塑,因此使这里成为美洲“基多艺术学派”的宝库。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是南美最古老、最宏大的宗教建筑物,这个修道院包括一座大教堂、几座小教堂和几条回廊,修道院被称为厄瓜多尔的“艺术宝库”,里面珍藏着贝尔纳多·德雷加达尔的雕塑、萨马涅夫的绘画作品、卡斯皮卡拉的木刻精品。总督府第同样也是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宏伟的楼梯间的每一侧,都另有内院。建筑物正面饰有呈四方形的巨大的多利斯柱廊,两翼建筑均盖有三角形楣饰。它落成于1830年,恰逢厄瓜多尔共和国宣告成立,遂成为殖民时期的最后一项建筑工程。有块标牌指出了在1875年,神权暴君被一个好猜疑的丈夫(尽管其动机并非一定就是出于猜疑)挥舞砍刀刺杀的地方,那暴君后来又被穿上礼服,抬上宝座,在大教堂主持了他自己的葬礼。建筑物的下层--据说那儿的石块是从遥远的一处印加遗址运来的--则是许许多多的小店铺,出售纪念品的小商贩们会向你兜售廉价物品,甚至仿制的“干缩头颅”,那都是当地传统手工艺人的粗劣作品,他们世代相传,就用金银、金属丝、熟铁、木头、蜂蜡和植物象牙来生产这些千奇百怪的玩意儿。命运多变跌宕起伏得最厉害的一座建筑物则是市府大厦。1538年,它最初是“国王土地上的一座小屋”,对于黄金遍地肥得流油的一座城池来说,它只不过是一处简陋之极、尚堪一用的市政厅。它多次重建,直到完全拆除,遗址成了停车场。这一建筑建于1974年,其高度、色彩和面积大小均在努力与大广场四周的其他建筑保持和谐一致。颇为奇怪的是,旨在重建这一历史中心的一场运动,结果却导致了驱逐在大门入口处兜售布娃娃、缎带、纽扣、钩针、毛衣针,从而构成基多景观令人备感亲切的一大特色的那些印第安和混血妇女。而今,她们中仅只留下了五人,并且还转移到了圣多明各广场的入口处。在大广场,有段时间取代她们的则是那些贩卖电视机、打火机眼镜和随身听之类走私物品的行踪不定的商人,以及卖香烟、口香糖、剃须刀片和奖券彩票之类物品的流动小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