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汇率理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均衡汇率理论
|
|
|
中文名
均衡汇率理论
目录
简介
用料
做法
简介
均衡汇率理论(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Theory)
关于均衡汇率概念,英国经济学家格利高里(T.E.Gregory)早在1934年就曾提出。凯恩斯在他1935年发表的《国外汇兑的前途》一文中对均衡汇率做了明确的定义。但是,对均衡汇率最早做较为完整的定义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Ragner Nurkse)。纳克斯1945年将均衡汇率定义为,在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情况下内外部同时均衡时的汇率。纳克斯的这一定义为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所赞同。不过,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均衡汇率理论,只是从理论上定性地分析说明均衡汇率的概念和意义。因而这一时期的均衡汇率理论,实际上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80年代以后,由于时间序列和协整等现代计量经济理论的出现,及其在均衡汇率模型上的成功应用,才使均衡汇率理论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20世纪8O年代以来,均衡汇率研究大体上向三个方面发展:
(1)对均衡汇率理论本身进行研究,着重阐述均衡汇率的内涵及其经济意义;
(2)研究发达国家的均衡汇率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并且取得了相对比较满意的成果;
(3)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均衡汇率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研究的结果也不十分令人满意,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转型之中,无论是经济本身还是其他方面都不十分成熟,因而研究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由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均衡汇率理论。综合来看,目前研究比较系统且取得一定成果的均衡汇率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ER)、自然均衡汇率理论(NATREX)和均衡实际汇率理论(ERER)。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均衡汇率问题。其中,后一种理论主要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均衡汇率问题。
类别
基本要素理论
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英文全称为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缩写为FEER)由威廉姆森(Williamson)首先于1983年提出并开始使用。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将均衡汇率定义为同宏观经济均衡一致时的实际有效汇率。这里的宏观经济均衡概念,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方面。内部均衡被认为是同充分就业(尤其是由自然率决定的就业水平)和低的、可持续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时的产出水平。外部均衡的特征是,当各国保持内部均衡时,在各国之间出现的意愿的、可持续的资本的净流动。
FEER模型的依据是宏观经济均衡方法。宏观经济均衡方法的核心是经常项目等于资本项目。FEER方法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经常账户的决定上。一般地,经常项目可以典型地解释为是国内总产出(或总需求)、国外总产出(或总需求)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函数。在FEER方法的许多应用中,中期的资本项目均衡可以根据相关的经济因素估算得到。因此,可以根据国内总产出(或总需求)、国外总产出(或总需求)和资本项目,求得实际有效汇率。这里得出的实际有效汇率就是与宏观经济均衡相适应的汇率,即威廉姆森在1983年所称的基本要素均衡汇率(FEER)。可见,在给定经常项目模型参数,尤其是在经常项目流动对实际有效汇率较为敏感的条件下,利用外生的可持续资本流动净额就可以计算出FEER。必须说明的是,FEER只是一种计算均衡汇率的方法,而不是汇率决定理论。由于计算时隐含假定现实的实际有效汇率会逐渐地收敛于FEER,所以体现在FEER方法中的汇率决定理论是汇率的经常项目决定理论。[1]
参考文献
- ↑ 一文读懂经典汇率理论变化史 ,搜狐网 2018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