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地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地槽是地壳上巨大狭长的或盆地状的沉积很深厚的活动地带,长达数百千米至数千千米,宽数十千米至数百千米。 地槽具有以下特征:呈长条状分布于大陆边缘或二大陆之间,具有特征性的沉积建造并组成地槽型建造序列,广泛发育强烈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强烈,区域变质作用发育等特征。

简介

由于地壳各个地区地壳运动性质不同,因而反映在地壳中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亦有很大差异。通过对大量实际资料分析对比、综合和归纳,地壳可以划分为强烈活动的地槽和相对稳定的地台两个大地构造单位。 地槽是地壳上巨大狭长的或盆地状的沉积很深厚的活动地带,长达数百千米至数千千米,宽数十千米至数百千米。

我国的褶皱带分区

1.天山-兴安海西褶皱带,包括天山、大兴安岭地区。

2.祁连加里东褶皱带,包括祁连山地区。

3.昆合一秦岭海西褶皱带,北邻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东南接扬子地台,与滇藏褶皱带相邻。主要部分为海西褶皱带,其东南缘的南秦岭为印支褶皱带。

4.滇藏老阿尔卑斯褶皱带,分布在龙门山和金沙江-红河以西,昆仑山以南,雅鲁藏布江以北地区。北部为印支褶皱带,南部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主要为燕山褶皱带。

5.喜马拉雅褶皱带位于雅鲁藏布江以南,地槽的全面褶皱发生在晚始新世,最南缘为印度地台的北部边缘。

6.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位于扬子地台之南。

7.台湾新阿尔卑斯褶皱带,位于台湾省。

性质

它具有两种性质,早期主要表现为强烈凹陷,接受很厚的沉积物沉积,厚度可达几千米至一两万米,并且常有火山活动,形成以基性甚至超基性的熔岩流和岩床等晚期经造山运动褶皱成山,还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以中酸性为主的庞大岩基以及贯入围岩中的岩脉等。地槽经过一系列地质活动以后转变成相对稳定的褶皱山脉称为褶皱带,地槽是褶皱带前身,而褶皱带是地槽发展的结果,褶皱带形成后仍不断上升,地貌上表现出巍峨的山势。[1]

特征

地槽具有以下特征: (1)呈长条状分布于大陆边缘或二大陆之间,宽可达上百千米,延伸可达上千千米。

(2)具有特征性的沉积建造并组成地槽型建造序列,如硬砂岩建造复理石建造硅质-火山岩建造、磨拉石建造等,沉积厚度巨大。

(3)广泛发育强烈的岩浆活动,有细碧-角斑质火山喷发,中、酸性岩浆浅成活动和玄武岩喷发等。

(4)构造变形强烈,普遍发育褶皱和逆冲断层推覆构造等。

(5)区域变质作用发育。

(6)具有成矿专属性,如与中、酸性侵入活动有关的铜、铁、钨、锡矿,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镍矿等。

(7)地球物理场特点是具有呈现条带状分布的重、磁异常以及高热流值的地热分布。 [2]

发展阶段

根据槽台论的基本观点,地壳的发展和地表形态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1)太古代和元古代。地壳普遍处于不稳定的地槽状态,造山运动比较频繁。那时地表还没有广阔的大陆,到元古代中期,开始出现广大的相对稳定地区,逐渐转化为古陆台。如非洲陆台、南美陆台、澳大利亚陆台、印度陆台等组成的冈瓦那古陆,以及北方的俄罗斯陆台、西伯利亚陆台、中国东部陆台、北美陆台。它们被蒙古地槽、乌拉尔地槽、加里东地槽、阿巴拉契亚地槽和古地中海地槽所隔开。此外,还有科迪勒拉地槽、安第斯地槽、西太平洋地槽等。

(2)早古生代后期。加里东运动发生,这在加里东地槽、蒙古地槽北缘、阿巴拉契亚地槽北段等表现尤为强烈,使原来的沧茫海底,褶皱成山,陆地范围扩大。

(3)二叠纪到三叠纪,海西运动掀起,许多地槽区先后褶皱隆起。中国的大部、欧洲中部、北美东部、非洲西北部、澳大利亚东部,以及亚欧之间的山脉都是海西运动的产物。这时亚欧大陆连成一体,陆地面积空前扩大。而冈瓦那古陆出现分裂趋势,局部地区发生拗陷和下沉,海水侵入。

(4)从侏罗纪开始到白垩纪。太平洋运动(称旧阿尔卑斯运动)使环太平洋地槽靠大陆部分的内带发生强烈的褶皱,造成东亚大陆边缘和美洲西部高大山系,陆地又向外扩展一步。与此同时,在一些相对稳定的陆台区,地壳又重新趋于活动,产生断裂,大规模岩浆侵入和喷发,以及大幅度的拗陷。到中生代末,冈瓦那古陆彻底解体,南方各大陆及印度洋、南大西洋已基本形成。

(5)新生代。这是最终形成现代地表形态的一个发展阶段,通过第三纪中期开始的新阿尔卑斯运动(也称喜马拉雅运动),古地中海地槽发生强烈褶皱,形成了横贯东西的、年轻高大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地槽的外带也相继褶皱上升,形成东亚岛弧山脉和美洲西岸山脉。新阿尔卑斯运动的影响还扩及大陆的其它地区,如中亚、西欧等古生代褶皱带又被抬升和断裂,东非大裂谷继续扩大,并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活动,等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