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法国探险家西尔万•泰松曾自许四十岁前在森林深处过一段隐居生活。于是,他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六个月。最近的村庄在一百二十公里以外,没有邻居,偶尔有奇怪的访客。冬季,气温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夏季,熊在湖岸陡坡出没。他带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在这片荒原中,自创了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时间缩减为几个简单的行为:面朝湖泊和森林,注视着日子流逝;砍柴,钓鱼,做饭;大量阅读;在山间行走;在窗前喝伏特加。

作者简介

西尔万•泰松

Sylvain Tesson, 1972-

法国作家、记者、旅行家,欧洲探险行会会长。十九岁那年,骑摩托车穿越冰岛中部,并参加了婆罗洲洞穴探险。后与好友亚历山大•普森一起骑单车环游世界。自1997年以来,泰松以步行、骑单车或骑马的方式游历中亚。2010年,他在贝加尔湖畔居住了六个月,其间所写的日记结集成《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获得2011年美第奇文学奖,其中文版于2016年获得傅雷翻译出版奖。

泰松至今已出版十多部游记,其短篇小说、影集和随笔也广受好评。

原文摘录

独自对着湖面吸烟,不妨害任何事物,不受任何人的操纵,不奢求多于当下所拥有 的任何东西,而且知道大自然并不厌弃我们。 要杀死某个时刻的醇厚感,最佳方法是感到应该为它拍张照片。

书评

据说这本书是现代版的《瓦尔登湖》。

怎么可能呢?

作为梭罗的死忠粉,他的成名大作——我看了几年都没真正读完,而这本写于一个世纪后的隐居实验日记,只花了我不到3小时就翻到封底了。不过,这并不代表这本书不值一读,反而是很应该被推荐,与之对话。

作为同代人(作者泰松先生出生于1972年),并且来自世界大城市巴黎,他在隆冬之际来到北纬六十度以北的西伯利亚泰加森林中,居住在一个小木屋里,并度过接下来的六个月——那六个月,他称之为,像一生。“这一生”的日记集结起来,就有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他每一天的生活观察和感悟。但与梭罗不同,他还彻彻底底地是个城里人,他带上了现代文明生活中所需要的必需品——书籍、雪茄和伏特加。还有一面镜子,他说,这是“为了记起我本人”。

确切地说,当我等普通人满足于在星巴克或个性小咖啡馆里阅读一本书、邂逅一杯饮品时,人家城里人已经把发呆装B的场所搬到了茫茫林海雪原中。

所以,回归森林这种方式只能由少数人进行。“隐修论是一种精英主义。”

泰松总结了“归隐”(我并不认为他是真正的归隐)的几个原因,让我一边读就一遍笑了出声——因为他几乎与我们站在同一边,多么亲切熟悉:

我太多话 有太多信件没回,有太多人要见 嫉妒鲁滨逊 这里比我在巴黎的家暖气足 厌倦了购物 厌恶电话和发动机的噪音

他时常拿巴黎的生活和在泰加森林的时光做对比,让你依然感受到城市生活的节奏。例如在泰加森林,“我的小木屋在远方,而我一无所知”;而在巴黎,“你得对任何事都有观点!你去接电话!你该愤慨!必须能联系上你!”

很熟悉,对不对?

所以,总体而言,泰松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可以在阅读时与他相视一笑,或甚至心里OS与之对话(我就是这么做的,我在一些句子旁写下几个字,然后觉得这场交谈非常愉快)。

而阅读梭罗,会让你艰辛得打鼾。他是相对专业的隐居者、植物学家和地理学家,一位彻彻底底的超验主义者(所以,作为学徒的泰松,也是一位超验主义者)。除了《瓦尔登湖》,梭罗还写下了《野果》、《种子的信仰》、《缅因森林》、《河上一周》、《远行》和《瓦尔登湖的反光》等几本关于自然、植物和地理的专著。

要读懂他的文章,你手里应备齐一本北美地图册、一本北美植物图册和一本北美观鸟图册。

对的,那是一片他的土地,熟悉且热爱。所以他能掘得极深,极广,远远超越单个文学家、地理学家、植物学家或鸟类学家的成就,他是他们的总和,即使在许多年里在学术界并未被认可和发现。

泰松则不会这么为难你。他一个巴黎来的记者,跑到俄罗斯的荒野之地,人生地不熟,环境又恶劣,他能安生地活下来就不错了。到了那里的两天,泰松才后知后觉地发现“电脑无法承受这里的温差,已经在前天崩溃了,我的卫星电话则什么都接收不到”。

而在临行前,这个可怜且缺乏野外生活常识的城里人,“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配置这些技术装备”。我敢说,那一刻,他内心的崩溃之感,是在我们所有读者心中同步发生的。

所以,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居者,他只是与自然荒野毗邻而居,并非在身在其中。他始终在两者之间不断作出比对、质疑、批判与反省,但总体而言,他一直是站在城里人的立场来看待这场隐居实验的。用他自己话说,”这些人曾想在世间作为一番,最终归隐山林,任凭世俗自生自灭。生命是在两种欲望中摇摆。“

他的实验仅仅只是六个月而已,对他来说已”像一生“。所以,他终究还是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回到熟悉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去。

那些梭罗挚爱的自然学手册,在他手中也只是一个说法——他用人物周刊里街拍的麦当娜来类比野生动植物手册中的灰鹤。小木屋,是泰松的“一个加速我对自由、静寂和孤独的向往的实验台,自创一种慢生活的试验田。”

或者应该说,他是个冒险者?嗯,就把他看作是一位自然冒险实验者吧。

不过,他也明白,只要少许自律,就可以在物资丰富的时代,过一种僧侣式的清减日子——无需离开公寓,也能回归内心森林。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