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伏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土伏苓 |
土伏苓(Smilax glabra Roxb.)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甘、淡,平。归肝、胃经。
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作用。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土伏苓
拉丁学名; Smilax glabra Roxb.
别称; 禹余粮、白余粮、草禹余粮、刺猪苓、过山龙、硬饭、仙遗粮等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百合目 (Liliales)
科; 百合科
分布区域; 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
形态特征
土茯苓
攀援灌长,长1-4mm。茎光滑,无刺。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粗2-5cm。叶互生;叶柄长5-15(-20)mm,约占全长的3/5-1/4,具狭鞘,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15)cm,宽1-4(-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下面通常淡绿色。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总花梗长2-5mm,通常明显短于叶柄,极少与叶柄近等长,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宽2-5mm,花绿白色,六棱状球形,直径约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宽约2mm,兜状,背面中央具纵槽,内花被片近圆形,宽约1m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花靠合,与内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极短;雌花序的总梗长约1cm,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8mm,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暗色菝葜 本种与土茯苓的区别在于:叶片卵状披针形,背面无白粉,干时不呈青灰色,叶脉在上面凸起。雄花序的总花梗通常在5mm以上,雄花蕾圆柱状。
生长环境
1.生长于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灌木丛中、河岸或山谷中,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 2.生长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
分布范围
资源分布:1.分布于甘肃(南部)、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台湾、海南、云南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1]
参考文献
- ↑ 土伏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 有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