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国运昌隆靠良田(秦风)

国运昌隆靠良田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国运昌隆靠良田》中国当代作家秦风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国运昌隆靠良田


《天下良田》观后

(一)

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瑞雪的降临,不仅仅为久旱的大地平添了几朵欢天喜地的愉悦,尤其让我思念的是那些弥漫在纷纷扬扬雪花里瑞雪兆丰年的声声祈盼与祝福。新年伊始因冰清玉洁般雪花的融入,中央综合频道热播的电视剧《天下良田》也进入了尾声。

然,瑞雪、土地、良田之间的联系却一刻也没有离开我的思维。纠结着,撕裂着我所见到的现实。好在这场不期而至的降雪,熨平了一颗颗激烈跳动的心。

土地的命运与万民苍生,天下兴亡,王朝更迭紧密而血肉般联系起来的大剧《天下良田》。绝不可能因少了一场场天降瑞雪,土地就撑不起良田的美名。人的素养、德行、良心围绕清朝良田而展开的正义与邪恶的那些事,振聋发聩道出“千古忧患在何处”绵延悠长、思绪翻滚的大诘问。

看之忧之痛之;问之思之敬之。

谁都清楚,打江山,拓疆土凭的是刀枪、武力、势力;然,守江山,谋长久靠的是什么?《天下良田》告诉我们的是“国运昌隆靠良田”。这样简单而朴素的道理,随日月流逝,天下变化,改朝换代,走出的道路却不尽相同。

圆睁两眼看《天下良田》,围绕“田”字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反腐败大剧。大清乾隆十年,皇上采纳了户部尚书刘统勋的建议,派近卫军奔赴十八省市捕捉田鸟,试图通过检验田鸟腹中食物解开天下良田之谜。一场“金殿验鸟”引出了匿灾不报、贪绩敛财的惊天巨案,暴露了大清国良田萎缩、粮仓空匮的危机。刘统勋临危受命,在开荒增田的大策同时,挑战百年皇庄弊端,最后被皇上贬为庶民。

铁肩担道义。面对以讷亲为首的官员专注于政商勾结、朝野夹攻,借垦荒之名升科征税,残酷盘剥乡民严峻形势;面对各方势力的疯狂绞杀邪恶势力。以刘统勋为代表的正义人士,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以浙江重灾区为突破口,坚持以法治田,命寄沃野,血洒田畴,只为保住大清国的耕地红线。

穿越时空到达遥远的战国时代,拜见了一位被毛泽东称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改革家”商鞅。在我看来,商鞅是最懂得良田的重用性的政治家。当年秦孝公踌躇满志地对商鞅说:“我只想用最短的时间让秦国强大。”“这也是我的大志所在。”商鞅明确表示。

于是,商鞅为秦孝公制定了两个十年战略规划。第一个十年规划中,通过废井田、开阡陌,鼓励垦荒、奖励耕织,兴起小农经济。通过全民动员,全民开垦,开足马力全民大力发展农业,目的是储备粮草。商鞅的十年农业战略为秦国长治久安,称霸中原,一统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王安石诗颂商鞅:“自古驱民在信城,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有良田的地方,才是天下。能让老百姓吃饱肚子的天下,才是开明盛世。执政一方的官员才能得到万民拥戴。殊不知,仓颉在造字的时候就告诫天下,“饭”字一边是代表吃的东西的,一边是没有吃的东西就要造反的“反”字。“饭”字大有玄机、言简意深。

(二)

我所生活的城市整个冬天未见雪花飘落是常有的事情。终于,盼星星盼月亮似的,伴随着大范围的冷空气侵入,2018年元旦之后飘来的雪花,竟然成了稀罕之物。万人空巷地追寻灵动的雪花,任其往身上脸上挥洒。

当今虽是缺雪的冬天,却是不缺吃的天下。那是因为大力实施科学种田,实施种子革命,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另外国家有能力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获取大量的粮食。国家多渠道解决十三亿人民吃饭的大问题,反映出的现实问题似乎是良田不那么重要了。忽视或放松对良田的管理,良田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多起来。农村撂荒的土地在增加,大量的中青年男女双双弃农进城务工。赚钱再去市场购买本该由自家土地生产的粮食等农产品。

如今的城镇中,但见同质化的楼房鳞次栉比不间断的快速向四处延伸。既别是受两山夹持狭小的县城的扩展也宛如锋利的刀剑,见缝插针般的左冲右突,上下翻飞,逢石炸平,遇沟填土率先以建楼造房的形式存在?好像没有高楼林立的某个城镇就没有发展似的。

近些年“三农观”以实际行动在改变、在创新、在发展,这是历史的潮流,不仅不能阻挡,更应该为之歌与唱。但“重商轻农”的风气依然在强烈地冲击着传统土地文化。人们最大的愿望是离开土地。抛弃土地成为乡村年轻人的普遍的价值观念;把土地当成变现的商机,不关心可耕地在减少的现状随时可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肆意流进土地,生活垃圾、工业垃圾肆意倾倒在土地上的行为屡见不鲜;化学品使用过度,催促作物快速生长,不可持续发展现象令人汗颜。美国环境历史学家戴维·R.蒙哥马利在《泥土:文明的侵蚀》一书中指出:“那些滥用土地资源的古代文明,最终为其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贫瘠风化的土地能摧毁文明,留下一片衰败的遗迹和穷苦的后代。”这位远在地球另一半学者的论断是否有些骇人听闻呢?不过,静下心来回顾一下人类走过的漫长的征程,其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平凹先生的长篇小说“秦腔”,洋洋洒洒50多万字,集中表现出先生对故土的血浓于水的情怀,对如今故乡对土地那种“拔了根、“游离”的悬空感。先生只好通过夏天义义无反顾的带领引生等人在清风街七里沟经年累月开荒平整土地,将他的浓厚土地情节,以夏天义安息在自己亲手垒建的土地上为最终归宿,象征着先生已将自己的生命与故乡的土地融为一体。为那些远离故土出外找生活的人,以及那些默默无语站在埋没夏天义的那片崖坡前的清风街的人,包括“疯子”引生,奠定了心灵无处落实的游离的孤魂的一片难觅的安宁地?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概况起来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王蒙先生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天人合一意味着天道天理人性人心的统一,意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一,还意味着物和我的统一,也是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统一,所以对国土的关注和投入,最后离不开对世道人心的关注。”

周易》在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前,先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达了对土地的敬畏和亲和。儒家提出的“不违农时”“小康社会”,道家的“道法自然”等理念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对土地开发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中国土地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对土地资源不能过度开发。孔子提出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里既有仁爱之心,又表现了对国土资源的不可贪婪、不可有破坏之心。

中国土地文化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出极为明显的意义,首先是土地对人生存的重要性。老百姓常教育后代,说黄土会变成金,地里藏着宝。过去人们赚钱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置买土地。土地的多少成为财富的象征,成为富人与穷人的唯一区别。其次是把土地当人、甚至当神来对待待。对土地常怀着一份敬畏之心,任何对土地的破坏糟蹋污染等不敬之举都有可能遭到报复。第三是必须精耕细作土地,尤其不可糊弄土地。只有按照农业技术经营好土地,土地才会给予应有的回报。

(四)

太阳出来了,照耀在洁白的瑞雪身上,映照得人眼睛都发花。眼瞅着瑞雪在阳光下开始慢慢融化,屋檐开始淌水,滴在雪地上,把地上的雪穿成一个个小洞洞。树上的雪顺着树干往下淌水,树枝上不时地抖下一两块巴掌大的雪块,无声地掉在雪地上。阳光下看着瑞雪点滴变化,心中大有“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的视角冲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最近党的“三农”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许多地方对土地整治项目立足多功能定位,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特别是“土地整治+脱贫攻坚”,通过投资拉动、工程劳务、助推产业、保护生态等方式,提升土地生产条件、提高贫困户收入、改善人居环境。这是新时代在土地上的新景象。

尽管如此,我仍然走不出原有的带有泥土味道的乡村,为农耕文明一直在默默的唱着挽歌。我曾经不止一次的阅读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端木蕻良的名篇《土地的誓言》,其中“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这段饱含对土地的深情厚意,敬畏与热爱土地之情令我久久难以忘怀。

君不见,写完这篇小文感慨颇多。既为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巨变而由衷喜悦,又为原有的乡村特色的消亡而茫然。如今,土地上少了马咴咴、牛哞哞、狗汪汪乡村原始咏叹曲,有些惋惜。但毕竟时代在变化,在发展。不变的是惟愿有良田的地方,就是天下。国运昌隆是否完全靠良田呢?我看未必,但天下良田是暖江山的,这一点却不容置疑。

我踏在洁白的绒绒雪上,犹如走在自家的地毯上。看到身后留下的深浅不一的脚印,仿佛做了一件不该做的错事。看到晶莹剔透的雪儿被踩得面目全非,不忍心再往前挪动半步。我情不自禁的停下脚步,缓缓的蹲下身子,从路上轻轻的捧起一捧雪,用舌尖情深意浓的吻着洁白如玉的雪。随后,轻轻地放入一片麦田中...... [1]

作者简介

武国柱,笔名秦风。中国国土资源作协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