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国家地质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质公园是由中国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质公园。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具有国家级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1]

中国的地质公园建设,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体系”的倡议,贯彻国务院关于保护地质遗迹的任务,由自然资源部主持于2000年开始进行的一项工作。 截至2020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原国土资源部已正式命名国家地质公园220处,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57处,批准建立省级地质公园300余处。

发展历史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中国于1985年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天津蓟县)。此后,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85年11月,原地矿部在长沙召开了“首届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和科学考察工作会议”,与会代表考察了武陵源风景区,鉴于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地貌景观独特优美,提出建立“武陵源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议,在国内形成一定影响。

1987年7月,原地矿部以“地发[1987]311号”文下发的《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规定的通知(试行)》中,把地质公园作为保护区的一种方式提了出来。1995年5月,原地矿部颁布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进一步以条文形式把地质公园作为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一种方式列入其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1999年以前建立的86处地质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12处),都不是以地质公园命名的。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后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由此拉开了世界环境保护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17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其旨在各成员国将本领域内具有世界保护意义的地点纳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国际合作,对其进行保护,并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由此宣告全球性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

至2010年8月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闭幕,“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缔约国已发展到187个,并批准新增世界遗产21处,这使《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增至911处,根据最新统计,全球共有704处世界自然遗产,180处世界文化遗产,27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每个国家公民均有保护的权利及义务,而自然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则负责对其实施监督管理。1984年前该项工作只是作为其它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部分保护内容;1984年后,原地质矿产部着手有计划地开展调研工作,组织制定规划及规章的编制,将该项工作纳入了正轨,并先后于1987年、1995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及《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自1985年建立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天津蓟县)后,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得到较快的发展。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又组织起草了有关地质遗迹管理办法,并召开相关会议,促进该项工作的进展。在中国,为配合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国土资源部于2000年8月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及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制定了有关申报、评选办法。

地质公园内保存于瓦窑组底部岩层中的古生物化石群,是中国近年来新发现的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群之一。由海生爬行动物、鱼类、牙形石、海百合、菊石、双壳、腹足、腕足以及植物等,多门类生物构成的一个十分奇妙的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

园内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都可在野外露头上见及,有完整的个体和精美的形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加之园内随处可见的地层剖面、沉积构造、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地质景观,是不可多得的进行地学旅游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关岭生物群绝大部分化石不仅个体较大,而且形态优美。分布有多种类、大数量、极其完整的生物化石,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极为少见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资源量丰富,分布地层密度大。

在厚仅10 米左右的地层中,大量保存着门类众多的古生物化石。许多古生物化石呈层状保存,有些单层几乎全由化石组成。已发掘的海百合化石和各种。“龙化石”成百上千件,但却仅是关岭生物群总量的的极少部分,不足万分之一。二是门类众多。已记述了关岭生物群10 门类。显示出其中9 个为新命名的属种。三是大多数生物化石肉眼可见,特别是海百合和海生爬行类化石不光形体具大,而且形态非常优美,极具观赏性。

计划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华盛顿成立了“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计划,目的是选择适当的地质遗址作为纳入世界遗产的候选名录。1996年改名为“地质景点计划”。

199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质现象的景点形成全球性网络”计划,即从各国(地区)推荐的地质遗产地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地区纳入地质公园,其目的是使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永续发展。

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6次常务委员会议中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计划(UNESCO Geoparks),目标是在全球建立50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每年拟建20个;并确定中国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之一。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是由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由自然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质公园。到2017年9月为止,中国已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206个。

意义

基本概述

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是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而开展的工作。《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第八条明确指出: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

保护地质遗迹

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方式,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把建立地质公园与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保护地质遗迹的目的。

崇尚科学

建立地质公园是崇尚科学和破除迷信的重要举措。地质公园建设以普及地学知识、宣传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为主要任务,既要有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解释,又有地质科学的解释,从而使地质公园既有趣味性,更有科学性。

普及知识

对整个社会来说,地质公园是科学家成长的 摇篮和进行科学探索的基地。对广大青少年朋友、对民众,地质公园是普及地质科学知识,进行启智教育的课堂。

旅游资源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地质遗迹资源对旅游业的重要性。地质遗迹有独特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因此建立地质公园,可以使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不需要改变原有面貌和性质而得到永续利用。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是对地质遗迹资源利用的优质方式。

发展经济

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可以根据地质遗迹的特点,营造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社会

改革地质工作管理体制,转变观念,扩大服务领域,开辟地质市场。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计划的推出,为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服务社会提供了机遇。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