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目錄

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漢語成語,拼音hú lún tūn zǎo,意思是把棗兒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出自《湛淵靜語》。[1] 中文名囫圇吞棗外文名Read hastily and without thinking出 處《湛淵靜語》拼 音hú lún tūn zǎo注 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qiú shèn jiě,意思是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出自陶淵明《五柳先生傳》。[2] 中文名不求甚解出 處《五柳先生傳》拼 音bù qiú shèn jiě注 音ㄅㄨˋ ㄑㄧㄡˊ ㄕㄣˋ ㄐㄧㄝ

成語出處

元・白珽《湛淵靜語》:「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你真是囫圇吞卻個棗也。」 王彤偉著,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成語,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第78頁]</ref>

成語辨析

近義詞 [3]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走馬觀花 反義詞:含英咀華細嚼慢咽、融會貫通同韻詞:闔門卻掃兔子不吃窩邊草針頭線腦

成語典故

相傳,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餘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裡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說:「雖然梨子有益於牙齒,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牙齒。」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說:「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咽下去,這樣就傷不到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牙齒了。」客人說:「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4] 示例 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朱自清《論詩學門徑》

成語解釋

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5] 成語出處 晉·陶潛(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6]

成語辨析

成語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指人學習不深入 [7] 示例 ◎ 因其"大人氣",使我們看來更是一層層滋味,越看越有味;有幾處不十分懂;當時也就不求甚解,等到看得體會到其中含義時,不禁大樂。 ◎ 值得重視的是,大多數學生學得很死,讀書不求甚解,生吞活剝,死記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皇帝及軍機處碰到這類案件,實在可以說是不求甚解的,起先在神經過敏里懷疑,繼則便強詞奪理,凌遲處死或秋後處決而拉倒。 ◎ 這一句話如果不以具體事實證明,學生怎會明白!至多只是讓學生像鸚鵡學舌一樣,做不求甚解的強記。 ◎ 可是她掌着一大家,不能盡使性子,所以每到這幾天,她對柜上和家中的事一概走馬觀花不求甚解,過得去毛騾就過得去馬,一切等她平和後再理不遲。 ◎ 我拔下草讓中文系的一一識別出來,,中文系的學生就樂呵呵說,吾等皆好讀書不求甚解者.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