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目录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汉语成语,拼音hú lún tūn zǎo,意思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出自《湛渊静语》。[1] 中文名囫囵吞枣外文名Read hastily and without thinking出 处《湛渊静语》拼 音hú lún tūn zǎo注 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qiú shèn jiě,意思是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2] 中文名不求甚解出 处《五柳先生传》拼 音bù qiú shèn jiě注 音ㄅㄨˋ ㄑㄧㄡˊ ㄕㄣˋ ㄐㄧㄝ

成语出处

元・白珽《湛渊静语》:“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个枣也。” 王彤伟著,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成语,四川辞书出版社,2018.01,第78页]</ref>

成语辨析

近义词 [3]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成语典故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伤不到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4] 示例 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成语解释

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5] 成语出处 晋·陶潜(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6]

成语辨析

成语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7] 示例 ◎ 因其"大人气",使我们看来更是一层层滋味,越看越有味;有几处不十分懂;当时也就不求甚解,等到看得体会到其中含义时,不禁大乐。 ◎ 值得重视的是,大多数学生学得很死,读书不求甚解,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皇帝及军机处碰到这类案件,实在可以说是不求甚解的,起先在神经过敏里怀疑,继则便强词夺理,凌迟处死或秋后处决而拉倒。 ◎ 这一句话如果不以具体事实证明,学生怎会明白!至多只是让学生像鹦鹉学舌一样,做不求甚解的强记。 ◎ 可是她掌着一大家,不能尽使性子,所以每到这几天,她对柜上和家中的事一概走马观花不求甚解,过得去毛骡就过得去马,一切等她平和后再理不迟。 ◎ 我拔下草让中文系的一一识别出来,,中文系的学生就乐呵呵说,吾等皆好读书不求甚解者.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