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另一场雪(秦莉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至:
![]() |
《回忆另一场雪》是中国当代作家秦莉萍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回忆另一场雪
踏上异乡的乡村公路,不,其实这哪里还有公路呢?
放眼望去,大地苍茫一片,白雪覆盖着田野,一层一层,远处山峦被白雪覆盖,丰腴了一些,有些褶皱还有树与石的浅淡灰黑色痕迹。河流,除了那一道潺潺奔流的绿水以外,河床、河岸、河堤都被白雪控制封锁了。积雪的静默,与水流的灵动,勾勒出了一片别样的静谧。
乡村的水泥路,只能看见路的轮廓。白雪似一床棉被,只是,这“棉被”特殊,绵长而宽阔,洁白而刺眼,延伸开去,看不到尽头。路边坎下的油菜地,前几天还是青绿一片,一夜之间,雪花飘落,待到天明时,已白装素服一地,不见一片绿叶探头张望,一丁点绿也没有。如果不熟悉,还真不知这“棉被”下生长的是何作物。
油菜地邻近的一棵梧桐树,高大粗壮,枝干遒劲有力,灰褐色的枝条突兀的伸向天空,银装素裹。往日里许多不知名的鸟儿,一群群,这群飞走,那群又聚来,仿佛这棵树是它们的必经之地,聚集在这棵高大的梧桐树上,叽叽喳喳。一场雪,这些生灵,突然间销声匿迹。雪像一台巨大的消音器,将往日的一切声音都过滤得干净,天地间只剩一片肃穆得让人屏气凝神的宁静。
怎么能如此安静?
小孩子盼望下雪,和盼望过年一样新奇。下雪的前几日,冬风像个鼓风机,用尽力气,横扫大地,摇落树枝上残留的几片卷曲的叶子,冷得大人小孩走路跺着脚,哈着气,直嘀咕:要下雪了!风一阵接一阵,使劲吹啊,吹啊,酝酿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气,那寒气,凛冽如刀。此时,小孩子都躲在红红的火笼屋,一阵烟熏,呛得立刻起身奔出门,却又被一阵阵的寒风给挡回来。罢了,只得继续蹲在火笼边,伸着一双冰凉冻僵的小手烤火。
次日清晨,一睁眼,还未起身,便瞧见窗台上已落下厚厚的一层雪。下雪啦,下雪啦!一阵欢呼,还不等大人喊三五遍起床,以最快的速度穿衣,奔至院中,小心翼翼踩在没入脚踝的积雪中。
很快,乡村沸腾了。三五个小伙伴邀约一起上学。临出门时,带上一个小火炉。此小火炉,实则是用一个废弃的小瓷钵,沿边穿三个小孔,插上三根细铁丝,扭紧。小瓷钵中是燃烧的氟碳,上学时取暖。氟碳只要有几块燃烧即可,还得用袋装一些备用。氟碳燃烧快熄灭时,提着扭紧的铁丝,双脚挪开一定距离,站稳,顺时针方向,使劲挥动臂膀,画圈摔几下,随即,快熄灭的氟碳,如鱼儿见了水,立马燃烧起来。
提着氟碳的小伙伴们,背着书包,深一脚,浅一脚,踏雪而行。那时每次下雪,印象中,雪必是没过脚踝。上学途中,有顽皮的伙伴,行走在后,冷不丁地从背后扔来一小团雪,砸在前面的伙伴身上,待回头,又是一小团雪扔在脸上,发愣,一怔,瞬间的冰凉,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胡乱抓了一把雪,以牙还牙,扔向对方。对方却早有防备,溜之大吉,仓促之时,脚下失去重心,突然一个趔趄,四仰八叉,摔倒在雪地上。赶来准备还击的伙伴见状,哈哈几声大笑,偶尔还恶作剧,往同伴的领口扔一点雪,同伴龇牙咧嘴嗷嗷叫,好似疼痛难忍到极限。同行的小伙伴们,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
上学要迟到啦!不知谁一声惊呼,伙伴们迅速安静,提了小火炉,迈着慷锵有力的步伐踏雪而行。茫茫雪野,跳跃着一串串杂乱的脚印,飘荡着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像春天的鸟鸣。给清冷寂寥的天地,带来了无限欢悦。
异乡太安静。即使在同样白雪皑皑的世界。
“嗯——嗯——”我还沉浸在另一场雪的回忆中,侧身,一回头,一只黄白狗踩在路旁的积雪中,狗腿没入积雪大部分,深陷其中,想拔出来,无奈前腿出来,后腿又陷进雪中,后腿退出,前腿又陷进去。一看这阵势,我忍不住笑声滚滚,这狗,一定也未见过这么深的积雪了,要不,见了人,连一声“汪——汪——”也没有,忘记了它的职责所在?黄白狗不甘心,东瞅西望,跃跃欲试,终于寻出办法来,前腿使劲弹跳的瞬间,后腿同时跳出,四条腿几乎是同时离开雪地,踩踏到路面,小心翼翼地向一家瓦房奔去。
瓦房,被白雪覆盖,似童话中的世界,腾腾升起的烟雾从瓦缝中钻出,徐徐上升,只是,瓦房中一定只有两人(或一人)围在火笼边。[1]
作者简介
秦莉萍,湖北宜昌人。宜昌市夷陵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