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栗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啸栗鸢 (英文名称 : Whistling Kite,拉丁学名:Haliastur sphenurus),为啸鸢的别称。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鸟纲 (Aves)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鹰科 (Accipitridae) 齿鹰亚科 (Milvinae) 栗鸢属 (Haliastur),是一种体型中等的昼行性猛禽鸟类。有时此鸟类被称为雕或雀鹰,但它的行为更像一只真正的鹰,飞行状态散漫而慢速有点像秃鹰,但更多的行为类似于鸢。[1]
形体
啸栗鸢身长52-59cm,翼展1.22-1.52m,雄鸟体重760-900g,雌鸟体重600-750g。该鸟类有宽大的展翼和圆形不分叉的长尾巴,羽毛棕褐色,有白色羽缘,背部有斑点;初级飞羽黑色,翅膀上覆面颜色较浅,内侧深褐色。整体底部涵盖头部、喉咙、胸部和腹部,在暗光线下和上体部对比呈现浅棕色条纹;飞行时羽毛间有深浅不一的宽带相隔。[1]
分布地域
该鸟类多分布于太平洋西岸诸岛屿,包括台湾地区、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各群岛,南向至菲律宾、汶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爪哇岛,扩及巴布亚纽几内亚、澳大利亚、纽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1]
生态习性
啸栗鸢经常啸鸣,类似哭泣。在空中跟踪猎物时成对或集小群飞行。一般距水面30-60米的空中盘旋。其狩猎捕鱼的方式和行为很像鱼鹰。在新喀里多尼亚,每对夫妻有一区固定的捕猎领域。啸栗鸢在澳大利亚,迁移和繁殖期聚集可达1100只的大群。这些运动更多的是游牧形式,是真正的迁移。迁移飞行时会发出长久的呼声,在大群聚集时更加嘈杂喧闹,一般随食物资源和季节变化处于南北往返。猎食以兔子,小型哺乳动物,蜥蜴,鱼,海蛇,昆虫,蟋蟀和一些鸟类为主,兔子很可能是主要的猎物。因而此类鸢被视为一益鸟,它可以防止啮齿动物泛滥,有抵御腐肉中毒的功能。[1]
纵火猎食
数十年来,澳洲北部的居民认为所谓的火鹰是黑鸢(Milvus migrans)、啸栗鸢(Haliastur sphenurus)与褐隼(Falco berigora),它们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怀依普尔丹亚.菲利浦.罗伯兹(Waipuldanya Phillip Roberts)在 《我,是原住民》(I, the Aboriginal)一书中写道:“我曾见过一只鹰用爪子捡起一根燃烧的树枝,把它丢在半英里外的干草堆上,然后那只老鹰与它的同伴就在一旁等待烧伤又惊慌的啮齿类与爬虫类动物疯狂逃窜。”该书于1964年出版,是罗伯兹的自传,由澳洲记者道格拉斯.洛克伍德(Douglas Lockwood)整理。“那个区域完全烧光以后,这个过程又在其他地方重演。”[2] 澳洲原住民人权律师与鸟类学家鲍伯.哥斯福德(Bob Gosford)在2016年发表一份报告,认为如黑鸢(Milvus migrans)和褐隼(Falco berigora)等鸟类,是在澳洲北部造成野火扩散的推手。但是,当时有许多专家驳斥此说法,认为这只是意外情形,他为了回应这类批评,花了许多时间搜集资料,甚至亲眼观察,见证到了真有鸟类带著燃烧的树枝或是木块,刻意在有猎物的草地附近引燃火灾。在他最新发表的研究中,见证了至少20次这类的行为,另一种鸟类啸栗鸢(Haliastur sphenurus)也被列为会纵火的生物。 报告中亦提到,由于澳洲北部经常发生野火灾情,鸟类从中学习到引火技能,是自然的演化过程,它们会从失火的地方咬燃烧的树枝,然后飞到50公尺的高空,丢到还未被火烧过的草地或土地上,接著坐在失火范围的边缘,等待如小型哺乳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或昆虫逃出来,再把这些倒楣的小动物吃掉。[3]
参考来源
- ↑ 1.0 1.1 1.2 1.3 啸鸢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互联网. 2016-07-10 (中文).
- ↑ 这些鸟为什么要纵火?. 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网. 2018-01-22 (中文).
- ↑ 已知用火!鸟类会咬燃烧树枝“纵火” 逼猎物逃出再吃掉. ETtoday新闻云. 2018-01-2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