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伴嫁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嘉禾伴嫁歌 |
中文名称;嘉禾伴嫁歌 歌曲类型;民歌 流传地区;湖南嘉禾 歌曲数量;1200多首 |
伴嫁歌是湖南嘉禾流传的传统民歌,民歌界有“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之说。翻开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禾伴嫁歌”就会赫然跃入你的眼帘。
2021年5月24日,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申报的嘉禾伴嫁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
目录
嘉禾伴嫁歌
是什么原因,使嘉禾伴嫁歌名扬四海,其魅力到底何在?
传奇之歌
勤劳、善良、勇敢的嘉禾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品竹调丝,莺歌燕舞,创造了嘉禾地区民歌艺术,而嘉禾民歌中的伴嫁歌,就是一朵盛开千古、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它不仅历史悠久,数量多,风格独特,而且蕴藏着深刻的历史内涵。
嘉禾伴嫁歌源远流长。传说楚怀王的孙子义帝熊心的女儿楚玉偶遇嘉禾逃婚女陈线云,在了解陈线云的不幸婚姻后,在其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领着一群仙女从天而降,来到陈家。当晚,陈线云和公主楚玉一唱一和,连唱了数百首当地流传的“哭嫁歌”,其中有7首长歌,每首长达140多句,每句都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和劝说父母不要干涉儿女婚姻自由的歌词。众仙女踏着节拍,边歌边舞,不时还与线云、公主相互对唱。直到天亮时分,楚玉才率众仙女踏着彩云而去。从此,唱伴嫁歌、跳伴嫁舞的习俗在嘉禾沿袭,并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嫁女的人家,一般都要连唱两晚伴嫁歌。第一晚唱短歌,只唱耍歌,半夜即散,叫伴小嫁;第二晚上半夜唱“耍歌”,下半夜唱“长歌”,直唱到次日黎明见到曙光才散场,叫伴大嫁。
据不完全统计,嘉禾伴嫁歌还流传1200多首。1993年,该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
哀怨之歌
嘉禾伴嫁歌是女伴陪出嫁姑娘以歌表情的一种惜别活动,它最突出的是围绕新娘出嫁,倾诉她们的离情别绪,其中又以表现她们对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的伦理道德的怨恨、愤怒与抗争为主。其代表作《半升绿豆》这样唱道:“半升绿豆选豆种,我娘养女不择家。妈妈呀,害了我。千家万家都不嫁,偏嫁给财主做三房。妈妈呀,害了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木头背起走。妈妈呀,害了我。是谁订出恶规矩,吃人不把骨头吐!”
过去,封建婚姻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给妇女婚姻生活造成了许多悲剧。《十八满姑三岁郎》里唱道:“十八满姑三岁郎,夜夜抱郎上牙床。半夜三更寻奶吃,我是你妻不是娘……”《少来守寡时时难》里唱道:“蜡树叶子四季青,时时刻刻有忧心。老来守寡也不易,少来守寡时时难。儿哭哪个哄?女哭哪个拦……”都是这种悲剧的写照。听了这些如怨如诉、愤愤不平的心声,人们不禁为旧社会妇女的悲苦命运洒下同情的泪水。
民族之歌
新中国成立后,嘉禾民歌作为民族特色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得到保护。1956年,嘉禾县就作出了抢救嘉禾民歌的规划方案。1978年,省文化厅在嘉禾举办全省民歌演唱会,命名该县城关镇为全省“民歌之乡”。同年,该县通过发动,搜集整理了当地3套民间文艺集成。2003年,嘉禾又以挖掘和提升神农文化为契机,在全县掀起了“写民歌,唱民歌”的热潮,举办了以民歌为主的全县首届文化艺术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学院也把嘉禾民歌(即伴嫁歌)作为教材。在《芙蓉镇》、《山道弯弯》、《梦牵故乡》、《乡镇锣鼓》等影片中,均采用了原汁原味的嘉禾民歌。出版的《中国歌谣集成》、《中国民歌》、《中国曲艺志》等书刊,均收入了大量的嘉禾民歌。
伴嫁歌的表演程序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嘉禾伴嫁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极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这种程式按大概先后顺序可分为以下七部分。
安席歌
新娘出嫁前两或三晚的当日晚饭后,伴嫁活动开始。众歌手在歌头率领下进入由伴头布置好的歌堂依次入座,起唱安席歌,正式拉开伴嫁活动的序幕。安席歌一般为四句,旋律优美,情感亲切。
耍歌
唱了安席歌后就唱耍歌。耍歌表面上是歌堂中伴姑们相互玩耍取乐之歌,实际上诉苦泄愤的多,根本不是戏耍。取这名在于活跃气氛和安慰新娘。耍歌的曲目最为丰富,占整个伴嫁歌的70%以上。其唱词内容广泛,多为即兴编唱,生动有趣。
射歌
射歌好象“拉歌”。它往往放在耍歌后面或穿插在其它歌中进行,可根据不同情况或对象即兴变换唱词内容,唱词诙谐幽默。全曲基本上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下句比上句长。
长歌
长歌是用一个曲调通过反复、变唱分节的方法,演唱很长的歌词,内容为传说故事,如《十八年终罗四姐》、《后花来龙三千里》(即梁祝)、《孟姜女》等,有十多首,具有叙事味道。曲调缠绵、悲切、忧伤。因为长歌大都是叙述妇女悲剧婚姻故事,相传唱了长歌命不长,因此,一般歌堂很少唱,会唱的也少,只有在歌堂中声誉最高的老歌手或歌头能唱。
舞歌
舞歌是众伴姑边舞边唱的歌,一般在最后一晚天快亮时刻进行。舞歌在伴嫁活动中是非常吸引人的一部分,有《红烛舞》等十多个,每个舞蹈都有一个传说故事。一般的舞蹈节奏都是比较规整的,但伴嫁舞的节奏较为自由,情绪欢快,风格诙谐风趣,以歌伴舞,没有乐器伴奏,但有道具,如盆、筷子、锅盖、雨伞、斗笠等,都为生活用品。舞蹈动作简单明快,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
骂媒歌
指责咒骂媒人的歌曲就是“骂媒歌”。它通过歌曲指桑骂槐,控诉封建婚姻礼教。它一般穿插在其它歌类中进行,有时只要见到媒婆出现就会停下所唱的歌改唱“骂媒歌”,或是专门拉媒婆过来逗骂。因此,这类歌曲即兴编唱的多。它的节奏整齐,顿挫分明,一般是单拍子。
哭歌
新娘出嫁之时演唱的歌,又叫哭嫁。它以哭代唱,唱中有哭,因此旋律性不强,但韵味十足,下行居多,具有感叹的味道。其节奏自由,乐句长短极不规则,唱词也是即兴编唱,内容主要是离别难舍之情。以上各类伴嫁歌除了一前一后的安席歌和哭嫁歌外,也可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穿插进行。
主要影响
嘉禾民歌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哺育了大批名人名家。我国著名作曲家王佑贵为采撷嘉禾民歌韵律,1975年曾在该县坦坪乡石富冲村体验生活半年,为其创作奠定了基础。省音协主席、著名作曲家白诚仁,著名导演谢晋以及著名演员刘晓庆、歌唱演员张也等曾来嘉禾采风。
中央电视台导演王钢在嘉禾采风后,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说西藏的民歌是天上的歌,嘉禾的民歌就是地上的歌,狂放中带着野气,有血有肉有情,是研究社会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等多种学科的一个标本。”
嘉禾民歌伴嫁歌起源于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时期婚姻习俗转变,到唐宋时期,其艺术表现形式日臻完美。同治版《嘉禾县志》载:“嫁女前夕,具酒馔,集妇女歌。歌阕,母女及村姑伯姨相向而哭,循叠相继,达曙乃止。”
传说
嘉禾伴嫁歌是民族婚姻嫁娶活动中人间情结最成熟,最古老,最完美,最为有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的活标本。 新中国成立后,嘉禾伴嫁歌曾被谭盾、王佑贵等专家教授推荐作音乐课教材;被收入《中国民歌》、《中国歌谣集成》50多首;被张也、吴碧霞、张燕等歌星搬上舞台、银屏演唱;电影《芙蓉镇》、《山道弯弯》采用了嘉禾伴嫁歌旋律;湖南卫视、央视分别摄制了《嘉禾恋歌》、《嘉禾伴嫁》、《悠悠嘉禾伴嫁歌》等电视剧。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收集整理。2006年嘉禾伴嫁歌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郭求知,1936年出生,湘潭韶山人,嘉禾伴嫁歌的开拓者、传承人。在郭求知翻印的由中国音乐研究所编的《湖南音乐普查报告》一书中,收录了她第一手记录的嘉禾民歌中的7首长歌。
保护措施
2021年5月24日,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申报的嘉禾伴嫁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II-174
相关视频
参考来源
- ↑ 永不凋谢的艺术——嘉禾伴嫁歌,红网湖南频道 , 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