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乔丽·格雷厄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乔丽·格雷厄姆 Jorie Graham (1950年5月9日- )生于美国纽约,在意大利罗马长大。

在义大利和法国接受教育,先在法国巴黎索邦神学院学习哲学,后入纽约大学学习电影摄制,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曾长期执教于爱荷华大学作家班,现执教于哈佛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系。

是“二战”后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一位复杂、难懂的诗人。其复杂要点在于诗中的意象无比繁富,读来像进入一个比现时世界更为色彩斑烂的异样世界。[1]

美国诗歌协会认为“她可能是美国战后一代最有名的诗人”。她替代诗人 Seamus Heaney成为哈佛大学Boylston教授,她是第一位获得这个职位的女性。同时她是获普利策奖的诗人。[2]

用诗歌思考问题

格雷厄姆用诗歌思考问题,不仅是她自己的人生境遇,而且是整个世界:

“我的嘴里有一架梯子/爬下去/世界的在场/ 不可逾越的空隙”。

诗人还说:“你看,重要的不是她活著从里面/ 出来,对吧?重要的是她问了。

”她问关于欲望、自我、存在、物质的问题,关注欧美平权运动、“水门事件”等重大现实事件。

评论家卡尔文·贝丁特(Calvin Bedient)因此说,格雷厄姆是“提出重大问题的世界冠军” 。

掠夺的文明

原图连结 1999年,她接替了谢默斯•希尼,担任哈佛大学博伊斯顿修辞学教授。 曾经上过格雷厄姆诗歌课的学生娜[塔莉•波特曼

如此评价过这位有明星气质的诗人:“格雷厄姆就是我想成为的那种女人。”[3][4]

细致的叙述和描写

问题在于,这些智性思考如何融入诗歌?与诗人天然的、燃烧的激情并行不悖?又如何让诗人与读者进行联结(这是格雷厄姆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其诗集《众多未来》的译者金雯说:“格雷厄姆一直在考虑如何传递一个场景、一个生活片段给她带来的感受,什么是传递这种感受的最佳方式。

她最终找到的方法就是进行细致的叙述和描写,让思考和情感彼此浸润,虽然经验的内核无法传递,但或许她诗歌中自然声音的流淌可以在一首诗缓慢的进程中帮助读者打开世界的花蕊。”在叙事性细节的流淌中,读者跟随诗人的思考和感知轨迹慢慢进入她正在探究的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也许还可以认知这个世界。

诗作

鲑鱼

我曾看过它们,在黄昏,电视上,奔跑,

在经由内布拉斯加州半路上的

汽车旅馆的房间里,迅疾,闪光,越过美,越过

美的傲慢,

原始,

甚至没有饥饿,没有灭绝的危险,游得越来越深,

直到更小。它们跃上瀑布,鱼梯,

和岩石,喧闹而雀跃,一条金色的河,

与一条蓝色的河

朝相反的方向奔流。

它们不会停下来,意志的坚定

与无助,因那眼睛

是无助的,

当影像形成它自己,颠倒,相反,

上升至

精神,而世界

松开它自己

从这假定的深海……正义,白杨

树叶,企图自杀的

母亲,夜晚飞行的白色的飞蛾,

一点点被拆除,藏身在

我墙壁缝隙间的

蚂蚁们……多么无助

这静寂的池塘,

在上游,

等待著它们匆忙的

金色的刀刃。曾经,在屋里,一个孩子,

我看到,正午时分,透过覆有板条的木百叶窗,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赤裸著,双眼紧闭,

爬上彼此的身体,

在露台的地板上,

骑马——两股金色的气流

旋转不息地缠绕著他们,扣紧,

解松。我几乎弄不明白

我看到的一切。在那个世界上无论有什么样的阴影,

都是各自

投射在另一个身上的,

他们似乎正努力填满

他们之间

那细细的黑色的裂缝。我屏住了呼吸。

我所能断定的是,他们

以汗水和光线做的事情

是好的。我要说

他们朝相反的方向

行进了很远。那天结束时的光

是怎样的,深远,金黄微红,沐浴著墙壁,

走廊,光不再是光,不再澄清,

照亮,古旧,摆脱了承载它的

空气的躯体。时间的空白

是怎样的,

当它完全无用,仅仅

只是美丽?当他们做完,他们彼此

分开,

睡著了,四肢伸展,

睡在露台地板

温暖的瓷砖上,

微笑著,脸紧贴著石头。

译注:ladder:在此指鱼梯,一种可使鱼一级级越过瀑布和堤坝的设施。[5]

评价

她将自己想像为当代大哲,维特根斯坦的传人,但她那些抽象的、伪哲学的、过于自重的、无中心的长句子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杂志和图书的版式设计人员往往被她疯狂的大长句搞得心烦意乱。

近几年来,她对语言哲学的追求已让其诗作日益变得不可卒读。她的前辈是阿什伯里,她最大的鼓吹者正是海伦·文德勒

荣誉与获奖

1985年,获怀丁作家奖。

1996年,获普利策诗歌奖。

麦克阿瑟基金及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莫顿·道文·扎贝尔奖等多种奖项。

1997—2003年,任美国诗人协会会长。

著作

《植物与幽灵的混血儿》(1980)

《侵蚀》(1983)

《美的终结》(1987)

《不似之处》(1991)

《唯物主义》( 1993)

《一统旷野之梦:1974—1994年诗选》(1995)(该书获1996年普利策诗歌奖)

《出轨》(1997)

《蜂群》(2000)

《决不》(2002)

《突变》(2008)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