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乔治·斯坦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乔治·史坦纳(George Steiner)的全名,弗朗西斯·乔治·史坦纳(Francis George Steiner)(1929年4月23日 - )出生于奥地利,成长于多语言环境的犹太家庭,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屠杀。后随父母移民巴黎。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1]

乔治的职业生涯跨越了半个世纪。他出版了一些论述当代西方文化异常、语言问题及其在大屠杀后时代的“贬低”问题的论文和书籍。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比较文学,他作为一个批评家的工作倾向于探索文化和哲学问题,特别是根据现代历史研究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关于语言和语言的著作大屠杀影响了广泛的非学术群体。[2]

对乔治来说,无论是文学批评,还是翻译研究,甚至连回忆录也敏感于语词的历史变迁与观念思辨,都指向一个根本性主题,那就是语词:语言的多样性与语言的生命力。[3]

1975年,《巴别塔之后》是他最著名的著作,更是乔治对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早期和有影响的贡献。

1977年,《巴别塔之后》被改编成电视剧《人类的舌头》 ,是1983年英国前卫摇滚乐队巴别塔新闻创作的灵感来源。

经历

1944年,成为美国公民。

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50年,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55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乔治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度过。

1952-56年,担任《经济学人》杂志编辑部成员。

1956–5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工作,然后在丘吉尔学院,剑桥,日内瓦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

著作

比较文学作品

1960年,《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篇对比的散文》,这本书研究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同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研究。

1961年,《悲剧之死》起源于他在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研究古希腊到20世纪中期的文学。

1975年,《巴别塔之后》是对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早期和有影响的贡献。

短篇文学小说

《安诺·多米尼:三个故事》(1964年)

《证明》和《三个寓言》(1992年)

《海洋的深处》(1996年)

《四季》(2008年)

备受争议中篇小说

《从波蒂奇到圣克里斯托瓦尔》(1981年)。这是一本备受争议的中篇小说,犹太纳粹猎人在二战结束三十年后的亚马逊丛林中发现了阿道夫·希特勒(小说中的名称“A.H.”) ,探讨了关于欧洲反犹太主义起源的想法。乔治认为纳粹主义是欧洲对犹太人发明良心的报复。切耶特认为斯坦纳的小说是“一个他可以反省自己的探索空间。”它“将其谦逊和开放与日益封闭和正统的批判工作形成鲜明对比。”故事的核心是幸存者对于自己不在那里的“可怕的、受虐狂的嫉妒——错过了与地狱的会合”。

半自传小说

1997年,《艾拉塔:检查的生命》是基于乔治1990年在格拉斯哥大学发表的吉福德的讲述教学法,探讨了从宇宙学到诗歌的一系列主题。

2008年,《我的未成文书籍》这是回忆录的一部分。

文化和语言学之间

1967年,《语言与沉默》(Language and Silence)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对文学的非人性化影响。乔治认为自己“在家中会使用三种语言”(美国英语的一半与英国英语的一半)

1971年,《域外研究》(Extraterritorial,)专注于语言学和用多种语言撰写的作家,

1975年,《通天塔:语言与翻译方面》

1996年,出版《没有激情》:关于语言及其与宗教和文学的关系的文章。

荣誉与奖章

法国政府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

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莫顿·道文·佐贝尔奖(1989年)

比利时应用科学学院理事会颁发的阿尔伯特国王奖章

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名誉研究员(1995年)

史丹福大学杜鲁门·卡波特终身成就奖(1998年)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交流与人文奖(2001年)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院士

小说和诗歌奖项

《语言与沉默: 1958-1966年纪念奖》(1974年)。

国际笔会 / macmillan 银笔奖(1992年):《证明和三个寓言》。

国际笔会 / 麦克米伦小说奖(1993年):《证明与三个寓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