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唐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诃
军人 作曲家
出生 1922年10月28日
国籍 中国 河北
知名于 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
知名作品祖国祖国我爱你
长征组歌
唐诃歌曲精选》。


唐诃(1922-2013) 原名张化愚,作曲家河北易县人。 [1]


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副团长等职。


1940年开始音乐创作,所写《翻身不忘共产党》《边区好》等歌曾广泛传唱。


唐诃建国后在战友文工团任专业作曲。


共谱曲上千首歌曲,撰写了上百篇音乐论文,出版了音乐文集《歌曲创作漫谈》

目录
基本资料
个人简介
音乐生涯 ▪为时代而歌 ▪ 乐者乐也 ▪ 如歌人生
作品音乐会
主要作品
纪事年表
歌中人生
书法作品
长者之风

基本资料

唐诃,原名张化愚,中国著作曲家,1922出生,河北易县人。

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总团副团长等职。1940年开始音乐创作,所写《翻身不忘共产党》《边区好》等歌曲曾广泛传唱。

建国后在战友文工团任专业作曲。创作了上千首歌曲,撰写了上百篇音乐论文,出版了音乐文集《歌曲创作漫谈》。1955年中共中央军委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2003年中国文联授予中国音乐界最高奖项“终身荣誉勋章”(金钟奖)。

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总团副团长。

2013年7月25日0时26分,唐诃因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在青岛与世长辞,享年91岁[2]

个人简介

唐诃(农历1922年9月9日), 生于河北易县荆轲山下梁各庄的一个教师家庭,祖父、父亲、舅父都是教师。读小学时,曾受进步教师董雅山的影响,初步接受了一些抗日救亡思想。15岁参加八路军,当年考入“干部训练所”,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某剧社任歌舞队长,师从社长杜宝洁学习音乐,掌握了几种乐器,并指挥合唱。1939年部队整编,被分配到步兵团任宣传队长、文化干事、团部支书以及连队指导员等职。18岁,写了他的第一首歌,处女作《七七之歌》。唐诃的音乐才华被发现,进入了晋察冀军区二分区的七月剧社,从事正规的音乐学习和创作。1946年调军区冀晋剧社创作组,1949年部队改编为66军。冀晋剧社更名军文工团,1952年 调华北军区抗敌剧社创作研究室,抗敌剧社后改名为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后又改名为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唐诃在这个全国闻名的文艺团体一直担任作曲和领导,直到1983年离休。

唐诃是一位国宝级的作曲家,他从1940年开始音乐创作,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音乐创作的70年中,为祖国和人民创作奉献了2000多首音乐作品,其中包括音乐史诗、器乐曲、歌剧、舞剧及影视作曲。各地出版社先后出版《唐诃歌曲精选》《歌曲制作漫谈》《歌曲创作讲座》《唐诃散文集》《唐诃行书册》以及作品单行本等数十种。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了《在村外小河旁》、《众手浇开幸福花》、《老房东查铺》等流传甚广的歌曲。上世纪60年代,唐诃参与主创了史诗巨作《长征组歌》。改革开放初期,为影片《甜蜜的事业》创作的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为i电影《红牡丹》创作的插曲《牡丹之歌》被广为传唱。 唐诃的“音乐书法”作品曾传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并收入《中国百名艺术家书画册》《中国书画撷英》(香港)、《中华传世书画鉴赏》等专集中。


音乐生涯

“部队领导曾有意在政治上培养我,但我还是更喜欢音乐创作。”唐诃说音乐也是一种战斗武器。

为时代而歌

每年八一前后,全国的各大剧场几乎都要上演一场久唱不衰的曲目,这个保留曲目就是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有评论说,在国内《长征组歌》的普及率、影响率,在我国大合唱历史上是少有的。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几乎就是听着《长征组歌》走过来的。因而,这部凝聚了艺术家心血的声乐套曲,成了一个时代优秀艺术作品的代名词。

47年前,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有关方面决定要编排一个大型歌舞,战友歌舞团接受了这个任务。唐诃当时是战友歌舞团的一名曲作者。他因为创作了《众手浇开幸福花》、《祖国祖国我爱你》,这样一些在群众中有影响的歌曲,而被点将参与创作了《长征组歌》。

回顾自己70年的音乐创作生涯,唐诃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有4次上大学的机会,但最终都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他最大的满足就是他从没有离开过的火热的生活。无论是60年代创作的《长征组歌》,还是70年代创作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都是他心里想说的话,人们心中要抒的情,只是他用音乐的形式表现了。他说,说他是作曲家并不确切,确切地说,他只是一个歌者,一个为时代而歌的人。

乐者乐也

唐诃出生在河北易水河畔、荆轲山下,是高渐离的故里,击筑送荆轲的地方。他走上音乐之路,是从学吹笙开始的。他对音乐有惊人的悟性,曾和工人一起,制作出瓢琴、俄式三角琴、板二胡、五弦琴和意式曼陀林等乐器。他曾以3天时间,借读完李焕之的《作曲教程》(两册)油印本,并认真做了笔记。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在老同志中堪称佼佼者;他学什么会什么,唱什么像什么。

1940年,一首歌名叫《七七之歌》问世并广为传唱。那是当年还不到18岁的唐诃的处女之作,当时他在晋察冀一分区26团宣传队任队长,还不懂作曲,但他编唱的《七七之歌》,战士们很喜欢。

他的勤奋在圈里是出了名的,战争年代,无论行军打仗到任何一个地区,他都注意搜集当地的民歌民谣。抗美援朝时期,部队住在朝鲜老乡家,一次房东大妈的女儿边烧火做饭边哼歌,他为了记谱子就躲在窗下听,一蹲就是半个钟头,正好被房东老大爷看见,为这事还差点发生了误会。在朝三年,他收集了大量朝鲜民歌和民间小调。每天坚持写音乐日记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有时洗脸到一半突然想起一段旋律,脸上香皂沫顾不上擦就拿起纸笔记谱子。唐老风趣地说这叫灵感记录,由于平时有大量积累,到用起来时才显得得心应手。

在唐诃70年的创作生涯中,每当他有一首歌曲问世,就有一部作品成功。于是不少人问他创作的秘诀是什么,创作是否有天才的因素。他总是说两句话,一是勤奋,二是深入生活,二者缺一不可。说起天才,唐老说自己并不感到与别人有哪些不同,有些方面总觉得比别人还笨 。俗话说“笨鸟先飞”,他特别笃信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于写作罢了。

如歌人生

抑扬顿挫的音乐也让唐诃体验到了跌宕起伏的人生,他有过成功的喜悦,也尝过挨整的滋味。参加革命满10年时,全国即将解放,而那年整党,他的家庭出身,由中农改划为地主,这包袱一直背了30多年,给他带来过苦恼。直到“文革”结束后,问题才得到解决。

在创作《长征组歌》大获成功之后的第二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大革命”,他和晨耕、生茂,被打成“唐茂耕”三家村反党小集团,被隔离审查。造反派对他们约法三章:一不准回家;二不准发表作品;三不准与外界接触。于苦闷中,他想出自我解放的一招———写语录歌。作了毛主席语录歌《完全彻底为人民》,让孩子偷偷寄给《解放军报》。编辑没把握,拿去问《解放军歌曲》主编田光:“这歌能不能发?”正直的田光答:“很好,有部队特点,准能唱开!”又问:“这作者打倒没有?是那条线上的人?”“唐诃我了解,不是黑线上的人,没问题!”歌曲于是发表,并立即在全国传唱开。他也因此被解放,三条禁令随之撤销。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使神州布满哀痛的阴云。他于是与生茂、石祥、刘薇等合作,写了一批怀念歌曲,颂扬老一辈革命家,寄托自己真切的哀思。而思想解放的春风,充满光明的生活,又让他激情难已,心潮难平。他和吕远合作,为电影《甜蜜的事业》创作了主题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和电影《红牡丹》的插曲《牡丹之歌》 [3],表达了他对新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唐诃的作品曲调通俗易懂,便于上口,有许多歌曲在群众中久唱不衰。他创作的《翻身不忘共产党》在解放区人人会唱,解放后创作的《志愿军战士之歌》、《众手浇开幸福花》、《在村外小河旁》、《打靶歌》、《老房东查铺》等都广为流行。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参与创作的《长征组歌》,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史诗。

作品音乐会

2007年12月,由青岛市政府主办的唐诃作品音乐会在青岛隆重举行,时年85岁的唐诃亲自到场,与他合作过多年的著名作曲家吕远、二胡演奏家许讲德及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贾世骏前来捧场。青岛音乐厅里温暖、快乐,掌声飞扬。

一首经典的女声小合唱《在村外小河旁》开场,活泼优美的曲调随即点燃了观众热情。满头白发的二胡演奏家许讲德上场,独奏《欢乐的竞赛》。曲如其名,在他制造出的欢快韵律感染下演出达到第一次高潮。演出完毕,许讲德将献给她的花递向前排的唐诃,两位白发老人紧紧握手。

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歌曲《牡丹之歌》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贾世骏演唱,他的女儿贾薇钢琴伴奏。贾世骏还演唱了毛主席语录歌《为人民服务》,现场观众一听旋律,便自觉打起了拍子,整首歌未停。除此之外,贾世骏还献上了《革命风雷激荡》,拿着歌词本上台的他难掩激动,表演完后与女儿在舞台上相拥,现场掌声雷动。

青岛市艺术学校少女合唱团表演的《祖国祖国我爱你》和《花儿朵朵向太阳》则让唐诃很感动,小女孩们略带稚嫩却感情真挚的合唱让他“仿佛回到当年”,在演出间隙讲话的唐诃声音几乎哽咽,现场笑声掌声一片。

音乐会只有两首新歌,都做于2007年,一是京韵十足的《东城西城龙的眼睛》,想必是居京多年的唐诃对北京城的深情表白;另一首则是据温家宝总理诗作《仰望星空》谱曲的作品,深沉而充满哲思。

最后音乐会在《长征组歌》中结束,右腿不方便的唐诃被搀扶上台,老朋友们鼓掌、握手、一起高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旋律久久地回响在音乐厅中。

主要作品

●1954年,《在村外小河旁》,传入朝鲜、日本、苏联及东欧诸国。

●1961年,《花儿朵朵向太阳》,电影《花儿朵朵》主题歌,与丁平合作音乐,流传广泛。

●1962年,《众手浇开幸福花》,曾改编为多种器乐曲,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中获奖。

●1964年,《祖国祖国我爱你》,曾编入中小学教材,出唱片,流传全国。

●1965年,与晨耕、生茂、遇秋合作的由肖华将军作词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

以深刻凝炼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在这熟悉的旋律中,闪动的是真正的激情和最美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组歌》已诞生了三十多个春秋,当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由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于1965年8月1日在人民剧场成功地举行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

●1968年,《沁园春 雪》(毛泽东词),与生茂合作音乐,马玉涛原唱。在创作中,曾按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进行修改。同年创作了《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词)。

●1976年,《忆秦娥 痛悼总理》(张燕生词),此词曾收入《天安门革命诗文选》。同年创作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词),刘斌原唱。

●1979年,《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于淑珍原唱;《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关贵敏原唱。两首音乐均为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与吕远合作。其中:《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亚洲音乐教材,《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入选15首群众最喜爱的广播歌曲。

●1980年,《牡丹之歌》,电影《红牡丹》插曲,与吕远合作音乐,曾获“青年最喜爱的歌曲”二等奖,1992年获优秀影视歌曲大奖。

●1988年,《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词)。

●1994年,《最美最美是中华》,于淑珍原唱,获广播歌曲金奖。

●2010年,《满江红 怒发冲冠》(岳飞词)。

纪事年表

【1922年】 10月28日(农历九月九日)生于河北省易县梁各庄村。

【1930年】 入小学

【1933年】 入预备班,受董雅山老师抗日救国思想的影响。

【1936年】 高小毕业。音乐考试唱《渔光曲》获高分。

【1937年】 7月7日抗战爆发。农历八月十五日,日本飞机轰炸县城和梁各庄,家乡随即沦陷。

【1938年】 5月与父、兄参加抗日军。随即考入干部训练所,跟随马义之学音乐,毕业后在宣传队工作。

【1939年】 2月任冀中军区游击三支队曙光剧社歌舞队长。随社长杜保洁学合唱指挥。在此期间结识音乐家王 佩之,戏剧家苏友邻、鲁易、金欣等。5月1日经社长杜保洁、指导员阎建中介绍成为中共党员。秋,任26团宣传队队长。参加金坡战斗。

【1940年】 创作第一首歌曲《七七之歌》,在纪念抗战三周年军民大会上演出。之后参加“百团大战”,写出第一篇通讯《郭英杰七处负伤》,载军分区《导报》。在此期间结识作曲家李劫夫、美术家吴坚、戏剧家贾克等。

【1941年】 春,调二分区七月剧社任分队长,结识戏剧家沈定华、王丁、江农,音乐家韦虹、丁辛,文学家葛尧、葛文、方行,美术家靳夕。同年参加第二届边区文艺会演,观摩《带枪的人》等名剧。

【1942年】 为话剧《樱花节》配插曲《可奈何》。智世明、丁平、唐江从大众剧社调来,刘薇从联大文工团调来。参加对敌政治攻势,创作《打击归顺班》(葛尧词)等歌曲。

【1943年】 边区第三届文艺会演,参加创作《麦收歌活报》以及清唱剧《王家庄拥护共产党》,民族歌剧《一家人》(史明主演)的音乐。会演中结识晨耕、王引龙、严金萱、石磊、刘兆江等。年底与刘薇合作表演唱《骂阎锡山》。

【1944年】 在兵工厂与老工人合作造出瓢琴、俄式三角琴、板二胡、五弦琴、意式曼陀林等一批乐器。与群众剧社联合演出《血泪仇》时,结识王莘、曹火星、刘沛、张学明、张学新、顾品祥等艺术家。《骂阎锡山》经王莘审定,演出后,迅速传遍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敌剧社的大型话剧《前线》配乐,结识罗浪、张非、刘佳、丁里、汪洋、胡可等艺术家。

【1945年】 1月任七月剧社副指导员。智世明、王丁、靳夕调五分区剧社,韦虹调军区,葛尧、丁辛调冀中。

大生产运动开始。曹增银、张素萍、苏敏等从地方调来,演出《八月十五》表演唱,《新旧光景》歌剧等节目。创作大型歌表演《边区好》(翟翼词)。8.15后,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播出合唱《我们是新中国的先锋队》(赵湘植词),智世明等演唱,张非指挥。

【1946年】 1月调军区冀晋剧社创作组工作,因患胃病回家养病。6月初病愈归队,参加歌剧《白毛女》的演出,弹风琴。7月与张素萍结婚。婚后张去石家庄“行知中学”读书。

【1947年】 创作小歌剧《拆被子》(翟翼编剧)、《一家子》(邢也编剧)、《驴》(刘薇编剧)等。同时与邢也合作大型歌剧《不上地主当》,此剧连演近百场,颇受农民欢迎,1951年由工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1948年】 春,开始整党,唯成分论,无限上纲,打击了不少好同志,造成内部不团结,互不信任。唐诃由中农改划成地主成分。此后,地主成分背了数十年,至“文革”后,经村、乡政府证明,才改为“上中农”。同年秋进军绥远,创作轮唱曲《军队向前进》,转战于卓子山—张家口一线,进驻宣化府,出版《歌集》一册。其中《歌唱华北解放区》(唐诃词曲)曾长期演唱。

【1949年】 部队改编为66军。冀晋剧社更名军文工团,李舒田任团长,唐诃任指导员。千里进军打太原,与刘薇合作《欢送英雄上火线》,在距前沿阵地一公里处演出。后随军北上解放大同,东进天津守海防。创作演出了童话歌舞剧《小红帽》

【1950年】 10月带队第一次入朝,失去第一次入音乐学院的机会。同年12月,第二次入朝,参加第三战役,创作队列歌曲《红旗插上济州岛》(唐诃词曲),载于《人民日报》,在部队中传唱。6月, 长子津生(张超)出生。

【1951年】 春,创作《五音山上英雄多》(唐诃词曲),并带文艺小分队将此歌唱遍五音山上每一个阵地。在敌人轰炸扫射下坚持演出,给战士很大鼓舞。4月随军回国在“文艺通信”上发表《朝鲜战地文艺纪实》。

【1952年】 调华北军区抗敌剧社创作研究室,后又从66军调来刘薇、王引龙、唐江等同志。唐诃参加曲艺演出,为[单弦]伴奏,至此,文工团始建曲艺队伍。

【1953年】 第三次入朝,创作卡农合唱《志愿军战士之歌》(唐诃词曲),获华北军区创作一等奖。同年,文化部指示:中央音乐学院有一个名额,可从晨耕、唐诃二人中选一人去学习,留一人坚持工作。后决定晨耕学习,唐诃代理音乐舞蹈队长,第二次失掉入音乐学院学习的机会。马玉涛、贾世骏调来合唱队。2月,次子燕生(唐潮)出生。

【1954年】 春节去祁县太古观摩民间艺术,在此期间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回京后创作女小合《在村 外小河旁》,词曲经张非团长亲自整理定稿,并送《解放军歌曲》首发,之后又出版两种伴奏形式的唱片。此歌流传甚广,先后发表于二十几种刊物,传入朝鲜、日本、苏联和东欧诸国。年底,与刘薇、王引龙、丁平结伴去浙东前线体验生活。

【1955年】 1月在头门岛过新年,和战士联欢。不久,“一江山战斗”开始,唐诃等四人随军到一江山和大陈 岛采访。创作了歌曲《我上了登陆艇》(唐诃词曲),发表于《解放军歌曲》。写出散文《浙东前线散记》,发表于《文艺报》。创作了诗歌《山泉啊,山泉》(与战士合作),经黄庆和谱曲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获创作二等奖,并出唱片。2月,三子连生(唐玥)出生。

【1956年】 倪维德从南京空军调来,他与张非、唐诃合作了大型歌表演《解放军参观合作社》和《歌唱第一个伟大的五年计划》、《歌唱农业新纲要》、《八万万人一条心》等歌曲。他的到来,使文工团掀起了歌曲创作的小高潮。《村村办好合作社》(管平词)收入日本出版的《新中国歌曲集》中。 【1957年】 反右运动开始,在小汤山疗养时,结识老舍先生,共同研究、创作了《歌唱伟大的党》。6月,四子贵生(唐昭)出生。

【1958年】 山东跃进剧团进京演出了唐诃作曲的《钢铁五姐妹之歌》。创作歌曲《大跃进的歌声震山河》,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优秀歌曲奖第二名。与华江、贾冬温负责组建战友歌剧团。创作了《告别》等十余部小歌剧。

【1959年】 创作大型歌剧《山清水秀》,并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音乐受到好评。第三次失去进沈阳音乐学院学习的机会。

【1960年】 与韧敏合作小歌剧《双喜临门》,上演五十余场。合作儿童歌剧《哥哥放羊我提篮》(金波编剧),上海出版单行本。与晨耕合作器乐曲《欢乐的竞赛》、《子弟兵和老百姓》,由许讲德二胡独奏,参加全军“三独”会演,并出版单行本。开始投入大型歌剧《大清河》(刘佳编剧)的创作。创作了《革命大家庭充满阳光》(章明词),在全军推广。

【1961年】 与丁平合作电影《花儿朵朵》音乐,主题歌《花儿朵朵向太阳》(袁鹰词)传唱至今。

【1962年】 与吕远首次合作,创作电影《锦上添花》音乐。创作歌曲《众手浇开幸福花》,由陆青霜首唱,后马玉涛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时独唱此歌,获创作优秀奖,并传唱至今。

【1963年】 歌剧《大清河》在京、津演出,罗瑞卿、杨成武等军队首长观看演出,中央台播出。

【1964年】 创作了一批少儿歌曲:《祖国祖国我爱你》(洪源词),选为中、小学音乐教材。表演唱《星期天》(吴扬词),拍成电视艺术片播出。均流传全国。与张非等合作大型歌剧《雷锋》。创作小歌剧《巧送钱》,并出版单行本。

【1965年】 与张非等合作大型歌剧《阮氏梅》(唐诃、生茂作曲)。参与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肖华词)的创作。作品首发于《解放军歌曲》。

【1966年】 10月份谱写了毛主席语录歌《完全彻底为人民》,发表于《解放军报》。迅速传遍全国。

【1967年】 与劫夫、生茂、竹林等合作组歌《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其中二重唱《毛主席啊,我们永远忠于您》、合唱《毛主席和我们永远在一起》流传甚广。 【1968年】 与生茂合作《毛主席诗词组歌》。周恩来总理提出对《沁园春·雪》的修改意见,修改后由马玉涛演唱,传遍全国并流传至今。与生茂合作《人民公社组歌》,其中陆青霜演唱的《贫下中农最爱毛主席》迅速流传全国。与生茂合作部队歌曲《革命风雷激荡》流传全军。为北京市东城区文艺会演创作表演唱《天安门前留个影》,并广泛流传。

【1969年】 与生茂合作《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组歌,传唱至今。

【1970年】 周总理让战友文工团搞一台文艺节目,但因受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总理审查多次均未通过。

【1971年】 总理指示:“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到的,再去写。”于是和刘薇、石祥、洪源、生茂等一起去山西随部队拉练,创作了一批反映部队生活的歌曲:《老房东“查铺”》、《解放军野营到山村》、《连队生活歌曲六首》(包括《打靶歌》)等,在军中和全国流传甚广。

【1972年】 云南边疆采风。

【1973年】 参加全军分片会演,在会务组工作。

【1974年】 患吞咽障碍住院。

【1975年】 与吕远合作《决裂》与《沸腾的群山》的电影音乐,为此到黑龙江伊春林区体验生活。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对《长征组歌》的词曲做了一些修改,并由八一厂拍成电影艺术片(王苹执导)。

【1976年】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相继逝世。创作了一批纪念领袖的歌曲。

【1977年】 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与生茂合作了男女声二重唱《深切怀念周总理》(石祥、刘薇词),为才旦卓玛创作了《藏族儿女怀念周总理》(李德文词)。为《天安门革命诗文选》中的《忆秦娥.痛悼总理》(燕生词)谱曲。

【1978年】 与朝鲁合作电影《蒙根花》音乐。受肖华上将之邀,去甘肃山丹军马场和青海湖体验生活。与吕远合作电影《甜蜜的事业》音乐,其中两首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于淑珍演唱) [4]和《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关贵敏演唱)均广泛流传,并收入“十五首优秀歌曲”中。

【1979年】 创作了抒情歌曲《丁香花说:我爱你》(倪维德词、于淑珍演唱)。

【1980年】 与吕远合作电影《红牡丹》音乐 ,其中插曲《牡丹之歌》获金唱片奖,广泛流传至今。出版文集《歌曲创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唐诃生茂歌曲集》。与刘薇合作的《连队的歌声》成为总政向全军推荐的歌曲。

【1981年】 去四川、湖北等地深入生活,创作一批有关铁路的歌曲。其中《祝你一路顺风》(张士燮词)拍成音乐电视片,成为列车开动时的序曲。

【1982年】 《歌曲创作札记》在《解放军歌曲》开始连载。去新疆体验生活,创作《麦西来甫跳起来》(刘薇词)。

【1983年】 《歌曲创作札记》出版单行本。接到离休命令。与晨耕等人去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林区深入生活,进行创作。

【1984年】 离休后,继续创作,并整理文稿。创作《蔺相如》等电视剧音乐。

【1985年】 创作大型歌舞诗剧《遥远的回声》主题歌,全军会演获创作奖。头部患病,去青岛疗养。

【1986年】 去延边参加《郑律成作品研究会》,发表论文《划时代的军歌创作》。在此期间拜会了公木先生。

【1987年】 在石家庄举办了“唐诃作品音乐会”。于淑珍、马国光、贾世骏、张振富、耿莲凤、许讲德、马子跃等参加演出,唐江为艺术指导,石祥、韩溪等筹办。河北省党政军领导出席。总政宣传部长李伟、王玉西、生茂、丁平、张鲁等领导和音乐家观看了演出并参加了研讨会。与夫人张素萍回易县老家探亲,河北电视台拍摄专题片《易水行》。6月,夫人因患癌症再次入院手术,医治无效,于8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歌曲创作札记》再版,更名为《歌曲创作讲座》。10月赴青岛疗养,并为青岛老年大学讲音乐课。在此期间,结识李爱英医生。

【1988年】 2月与李爱英在青岛结婚。参加河北省文联召开的“唐诃石祥作品研讨会”。并为洛阳、唐山、湘西义务办了三个“歌曲创作函授班”,学员近百名。

【1989年】 7月进住青岛海军干休所。为北海舰队演出队创作合唱《海之魂》等节目。

【1990—1992年】 创作大合唱《向海洋》、小歌剧《海港玉兰花》、表演唱《我多想…》等音乐作品。

【1993年】 出版《唐诃歌曲精选》两万册。赴唐山参加“韩溪作品研讨会”。

【1994年】 《最美最美是中华》经于淑珍演唱,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金奖,并同时获首次政府奖。

【1995年】 《长征组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喜盈门之歌》获厂校歌曲金奖。先后赴北京参加两项颁奖仪式。

【1996年】 赴北京主持夫人张素萍骨灰在小汤山公墓安葬仪式。同年举行战友歌剧团成立48周年纪念大会,祝刘佳同志八十大寿。在《长征组歌》新版MTV新闻发布会上,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等中央首长的接见。

【1997年】 开始筹备“唐诃作品音乐会”。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词,总政治部副主任华楠为音乐会题词并作序。

【1998年】 春节后举行“唐诃作品音乐会”,青岛市军政领导出席。参加演出的有于淑珍、贾世骏、韩桂珍等。音乐会被拍成电视片。

【1999年】 于淑珍在天津自费出版由她演唱的“唐诃作品专辑”(CD盘),收入《最美最美是中华》 等独唱歌曲20首。拟出版《唐诃散文集》和《唐诃行书册》。

【2000年】 于淑珍自费出版“唐诃作品专辑(2)”,收入作品20首。

【2001年】 1月,出版《唐诃行书册》。黄河出版社出版《唐诃散文集》,由贺敬之同志题写书名,吕远作序,贾世骏作跋。长子津生代唐诃去白洋淀看望葛尧老师,才得知葛老师已于两年前逝世。5月,患结肠瘤,入401医院手术。

【2002年】 因便血住济南省立医院治疗。去《众手浇开幸福花》词作者孔祥雨家作客。

【2003年】 青岛举办了《唐诃作品广场歌会》,演唱了二十几首在群众中曾广泛流行的歌曲。贾世骏参加演出并发表评述。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终身荣誉勋章”(金钟奖),由长子津生陪伴去广州参加颁奖仪式。

【2004年】 为《在村外小河旁》词作者、山西词作家周振佳《歌曲集》作序。为《李如会词集》作序。为伊枫《百花吟》作序。

【2005年】 为陈志昂《抗战音乐史》作序。3月,去美国华盛顿探亲。回国后在《老年生活报》发表《美国见闻》等文章。与山东省委书记赵志浩合作大合唱《桑榆抒怀》。

【2006年】 为韩溪《唐剧音乐概论》作序。

【2007年】 在青岛举办《唐诃作品音乐会》和《唐诃音乐书法展》。贾世骏、许讲德、鲁祖立、闪源昌等参加演出。老战友吕远前来祝贺。中央电视台和青岛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和晚会实况录播。

【2009年】 为纪念从军、从艺七十周年,由黄河出版社出版《我的音乐生涯》

【2010年】 为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谱曲,为次子燕生作词的《岳飞颂》谱曲。

歌中人生

一首优美动听的经典歌曲是可以与世永存并代代相传的。他从抗日的烽火年代唱起,唱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年代,又从新中国建设时期唱到走进新时代。每一个时期都有他的代表作品,这些代表作品都堪称经典。他就是著名的作曲家,《长征组歌》的作曲之一唐诃先生。

唐诃1922年生于河北易州易水河畔的一个教师家庭,自幼受着燕赵文化的熏陶及进步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骨子里养就了一股“慷慨悲歌”的浩然正气。抗战爆发第二年,他15岁就与父兄一起参加了抗日部队。次年他光荣入党。从此,他在人民军队里茁壮成长,从文书做起,历任宣传队长、教育干事、连队指导员、军分区“七月剧社”分队长、军文工团指导员。1952年调入战友文工团任创作组长兼合唱队长、歌剧编剧、总团副团长等职。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而自学成才,终于从一个“小八路”成长为一个功勋卓著的著名军旅音乐家。

唐诃自幼聪颖,喜爱音乐。河北保定地区是戏曲的故乡,方戏多达26种,加上民间花会的乐曲、学堂乐歌、军歌。他自幼受着音乐的熏陶,并对音乐产生了特殊感情。他五六岁时已能用横笛竖箫吹奏《苏武牧羊》,他的音乐天赋为其以后从事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1940年在抗战烽火中他创作了第一首歌曲《七七之歌》。此后又写了《骂阎锡山》等歌曲,很快在抗日根据地流传起来,几乎男女老少人人能唱。解放战争时期,他写出了《翻身不忘共产党》《穷人翻身谣》等,立即在解放区广为传唱。作为战斗的武器,这些歌曲对发动群众,打击敌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解放后,唐诃调入战友文工团工作,优越的创作条件使他的音乐创作进入了成熟期。1950年,他随志愿军第一批奔赴朝鲜前线,深入生活,创作出了《五音山上英雄多》,这首战歌立即在志愿军各个阵地上传唱起来,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斗志。1953年,他第三次赴朝,以他的所见所闻和战场的素材积累,写出了《志愿军战士之歌》。此歌不仅在军内外广为传唱,而且荣获了华北军区创作一等奖。

1954年,他写出了表现军民关系的抒情歌曲《在村外小河旁》。这首歌一经《歌曲》杂志发表,立即风靡全国,各报刊竞相转载。不但在国内到处传唱,而且还流传到朝鲜、苏联、日本及当时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此歌成了他的成名作。50年后,俄罗斯红旗歌舞团访华演出时,竟用汉语演唱了这首歌,足以表现了这首歌的强大生命力。1958年他又写出了《大跃进的歌声震山河》,以后他把这首歌的旋律用在了电影《锦上添花》片头片尾。1962年,国家进入困难时期,粮食短缺,饥不果腹,为了把人民的情绪呼唤起来,他又创作了《众手浇开幸福花》。这首歌以欢乐明快的节奏立即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热情,由马玉涛在第三届全军文艺汇演唱出后,立即唱遍了全国,而且传至今日,久唱不衰。上世纪70年代,他创作的《打靶歌》《老房东查铺》《连队的歌声》以及一批毛主席语录歌曲,这些军旅歌曲不但在军内受到了部队官兵的喜爱,而且也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军营内外都广为传唱。

进入新时代以来,文艺战线摆脱了“文革”十年的禁锢,走向了繁荣的春天。唐诃的创作激情充分地迸发出来,这一阶段成为他创作的又一次黄金期。1979年他为电影《甜蜜的事业》创作的主题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随着电影的上映,它那优美的旋律立即响遍了祖国大地,老幼传唱,众口一歌。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亚洲音乐教材。同年他为电影《红牡丹》创作的主题歌《牡丹之歌》又一次红遍神州大地,争相传唱,成为时尚。这两首歌经历了20余年后,至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此外,他还为儿童电影《花儿朵朵》《沸腾的群山》等9部影片创作了插曲和音乐,从而确定了他的音乐风格和在中国歌坛上的地位。

除了歌曲外,他从战争年代至今,还写过20余部歌剧作品。然而最让他满意和欣慰的是,他参与了红色音乐经典《长征组歌》的曲谱创作。 1984年,唐诃从战友文工团工作岗位上离休,但他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从没有停止过。他经常参与当地群众的演唱活动。对公益事业积极热情,无私奉献。1987年河北在石家庄市隆重举行了《唐诃音乐会》。

这期间他又谱出了《最美是中华》(荣获1994年广播歌曲金奖),进入新世纪以来他又谱写了《新世纪进行曲》《八荣八耻歌》等群众歌曲。2007年在他85岁大寿之际,他怀着对首都的热爱,谱写出了京腔京韵《东城西城,龙的眼睛》。这首歌在唐诃作品演唱会上演唱后,又一次受到了人民的喜爱。他虽年逾八旬,但宝刀未老。他仍能为人民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好歌。

2007年岁末,《唐诃作品音乐会》在青岛音乐厅举办,唐诃的经典歌曲又一次回响在音乐殿堂里。

唐诃不但是著名的音乐家,还是书法家,他的字体幼时临摹潘龄皋,离休后临草书,并继续临赵子昂行书,他的书法秀丽多姿,丰腴刚劲,饱含着一种燕赵风骨,特别是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工尺谱成效显著。工尺谱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记谱法,是以汉字代表音乐符号,又称作“字谱”。世界上音乐文字只有两种:线谱和字谱。字谱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竖写的乐谱。唐诃将书法字体之旁配上工尺谱,让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可以照谱演唱。他将汉字可以横写、竖写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开创了独树一帜的音乐作品书法。

书法作品

书法工尺(chě)谱

说起工尺谱这种古老的记谱方式,唐诃说,这是我们国家音乐的母语,至少可沿革至唐代,当年邓小平同志到日本访问,日本乐队演奏的是唐代大曲,这说明当时的曲谱已经广为流传。工尺谱发展到宋代时,又称简字谱,在民间有广泛的应用。唐诃早年经常到农村搜集民歌,在抗战时期就学会了用工尺谱。唐诃介绍,欧洲人发明的五线谱,在明代时就传入中国,但当时普及不广。20世纪初,简谱随学堂乐歌从日本传入中国,简谱也随之为中国人所接受,其实简谱也是欧洲人发明的,因为简谱与工尺谱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所以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

唐诃的家乡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下都,当地有丰厚的民间音乐资源,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营养,唐诃说,当年他们的村里有个管乐队称为“音乐会”,以笙管笛箫和打击乐为主,如果是管弦乐的,则称南乐会。唐诃曾搜集了许多音乐素材,它们都是以工尺谱记录的。同时唐诃还了解到,在琉球群岛也流传有工尺谱,不过当地称为工四谱,工是mi,四是低音la,尺则是re,称谓不同,其实是同一种方法。

音乐书法五线谱与简谱还都各有用武之地,工尺谱反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唐诃把书法与工尺谱结合在一起,再与国画相映衬,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这种独特的艺术方式将音乐、书法、美术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幅“立体”的艺术作品。 [5]

长者之风

唐诃年在耄耋,心性依然平和。苍苍白发,折射着他的人生历程;深浅不一的皱纹,记录着他的勤劳和艰辛。

人说唐诃有长者之风,严以律己,待人以诚,学识广博,造诣深厚,又兼有温文尔雅的气质和谦卑和蔼的风度,同辈、晚辈便由衷起敬意[6]

唐诃为人宽厚。他何以有这种性格?他说跟家庭教育有关。他父亲是教师,从小教他孔孟之道,知道要宽以待人。善待别人,就有良师益友。

人养歌,歌也养人。他的歌得益于歌唱家的合作,使它传遍神州,人人爱听爱唱。《众手浇开幸福花》由著名歌唱家陆青霜首唱,又经著名歌唱家马玉涛在汇演时独唱并获奖,此歌广泛传唱,至今不衰。

天津著名女歌唱家于淑珍,演唱过唐诃的许多歌曲,她演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被评为当时的“十五首优秀歌曲”之一。1999年,于淑珍先后自费出版了她演唱的《唐诃作品专辑》(CD盘)、《唐诃作品专辑(2)》,收入其作品20多首。

南国植物“诃”,为常绿乔木,四季常青。作曲家唐诃,是不衰的才俊,他笔耕不辍,一生写歌,歌中有人生,人生也如歌。

视频

唐诃音乐会上,于淑珍演唱的四首歌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