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爱德蒙·哈雷 | |
---|---|
出生 | 1656年10月29日 |
国籍 | 英国 |
别名 | Edmond Halley |
职业 | 天文学家、地质物理学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和物理学家。 |
知名作品 | 哈雷彗星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国籍 | 别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毕业院校 | 职业 |
---|---|---|---|---|---|---|
爱德蒙·哈雷 | 英国 | Edmond Halley | 伦敦 | 1656年10月29日 | 牛津大学 | 天文学家、地质物理学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和物理学家。 |
人物生平
(1)哈雷生逢以新思想为基础的科学革命时代,1673年进牛津大学王后学院;
(2)1676年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纳岛测定南天恒星的方位,完成了载有341颗恒星精确位置的南天星表,记录到一次水星凌日,还作过大量的钟摆观测(南半球钟摆旋转的方向与北半球相反);
(3)1678年哈雷被选为皇家学会成员,并荣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
(4)1684年,他到剑桥向牛顿请教行星运动的力学解释,在哈雷研究取得进展的鼓舞下,牛顿扩大了他对天体力学的研究;
(5)哈雷具有处理和归算大量数据的才能,1686年,他公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载有海洋盛行风分布的气象图;
(6)1693年,发布了布雷斯劳城的人口死亡率表,首次探讨了死亡率和年龄的关系;
(7)1701年,他根据航海罗盘记录,出版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地磁图,1704年,他晋升为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
(8)1705年,哈雷出版了《彗星天文学论说》,书中阐述了1337-1698年出现的24颗彗星的运行轨道,他指出,出现在1531、1607和1682年的三颗彗星可能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回归,并预言它将于1758年重新出现,这个预言被证实了,这颗彗星也得到了名字-哈雷彗星;
(9)1716年他设计了观测金星凌日的新方法,希望通过这种观测能精确测定太阳视差并由此推算出日地距离;
(10)1718年,哈雷发表了认明恒星有空间运动的资料。1720年继任为第二任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
哈雷的成就
哈雷彗星 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就是他对一颗彗星的准确预言。哈雷在整理彗星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发现1682年出现的一颗彗星的轨道根数,与1607年开普勒观测的和1531年阿皮延观测的彗星轨道根数相近,出现的时间间隔都是75或76年。哈雷运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反复推算,得出结论认为,这三次出现的彗星,并不是三颗不同的彗星,而是同一颗彗星三次出现。哈雷以此为据,预言这颗彗星将于1759年再次出现。1759年3月,全世界的天文台都在等待哈雷预言的这颗彗星。3月13日,这颗明亮的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出现在星空中。遗憾的是,哈雷已于1742年逝世,未能亲眼看到。哈雷的计算,预测这颗彗星将于1835年和1910年回来,结果,这颗彗星都如期而至。这颗彗星就是今天几乎人人皆知的“哈雷彗星”。彗星的神秘性随之被打破。 其它 此外,哈雷发现了恒星的自行,这又是一个重大发现。哈雷还提出利用金星凌日的机会,去测定日、地距离,为当时精确测定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他还发现了月亮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为精密研究地、月系的运动作了重要贡献。
简介
爱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1656年10月29日出生于伦敦,1742年1月14日逝世于伦敦),英国天文学家、地质物理学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和物理学家。曾任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他把牛顿定律应用到彗星运动上,并正确预言了那颗现被称为哈雷的彗星作回归运动的事实。
埃德蒙·哈雷20岁毕业于牛津大学王后学院。此后,他放弃了获得学位的机会,去圣赫勒纳岛建立了一座临时天文台。在那里,哈雷仔细观测天象,编制了第一个南天星表,弥补了天文学界原来只有北天星表的不足。哈雷的这个南天星表包括了381颗恒星的方位,它于1678年刊布,当时他才22岁。1680年,哈雷与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长卡西尼合作,观测了当年出现的一颗大彗星。从此他对彗星发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