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哈尔滨市南岗礼拜堂

哈尔滨市南岗礼拜堂坐落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原名路德教堂,是黑龙江省历史比较悠久的基督教活动场所,该堂属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是国家一级保护建筑。

目录

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是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崛起而迅速流行起来,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立柱、飞券以及新的框架结构支撑顶部的力量[1],使整个建筑高耸而富有空间感,再结合镶嵌有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

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 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五颜六色的花窗玻璃,有些呈三角形,有些则为圆形,我们叫它玫瑰窗。这种建筑则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仿。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2]等。

教堂历史

基督教南岗教堂始建于1914年,由德国人阿斯罗尼亚、里多瓦人列斯达共同建议中东铁路局拨地,并捐助建筑材料,利用部分捐款建成的,命名路德教堂。该教堂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和格调,充分体现了"廉"、"俭"及简洁明快的建筑特点。外壁不设雕饰,以朴素尖拱代替花圆拱,保留倾斜屋顶钟楼和高耸入云的十字架。采用薄铁皮取代薄石板,用以减轻屋顶质量。为适应哈尔滨的寒冷气候特点,适度加厚了墙壁,减少了层叠窗户,室内"U"形二层看台,以细圆柱支撑,使空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堂内雕花大门,紧闭森严,与喧嚣的尘世隔开,使虔诚信徒们的信仰升华达到了与上帝同在的境界。教堂具有一定规模,可满足当年在哈德国侨民及各国领事、基督徒礼拜聚会的需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德国路德会南岗路德堂德国信徒被驱逐,教会工作维持到1945年。1953年该教会已无信徒,同年10月负责人贾乐天离哈回国,路德教堂房产经市政府批准交给中国教会松江自立会。"文革"中被关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政府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重新贯彻和落实,使基督教迎来了新的春天。1980年圣诞节南岗基督教堂重新开放,信徒们重新恢复了宗教生活。

改造焕新

2000年,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市政府对街路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综合整治,并对教堂周边环境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拆除了遮挡视线的建筑物和围墙栅栏,使教堂前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修建了教堂广场,栽种了草坪、树木,安装了地灯和组合聚光灯。经过整治改造的周边环境焕然一新,更加突出了教堂建筑的庄严肃穆之感。毗邻的东正教拜占庭风格的教堂穹隆圆顶与基督教哥特风格的教堂高耸入云的十字架隔道相望,相互辉映,在广场、绿地的衬托下,形成宗教小区美不胜收的独特景观。

每逢礼拜主日,天光破晓,东方霞光万道,旭日冉冉升起,教堂便传出了"圣哉、圣哉、圣哉"的悠扬歌声,拉开了主日一天五堂礼拜的序幕。虔诚的信徒身着圣装,从四面八方涌来,互道平安步入教堂。夕阳西沉,夜幕降临,两组聚光灯同时开放,使朦胧中的教堂更加宏伟壮丽。信徒肃立静默祈祷,背颂使徒信经,犹如与神同在。牧师身着圣服为信徒祝福:"愿望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从今时直到永永远远。"信徒步出教堂,与广场上休闲的人群融合,回首仰望夜空明亮的十字架,壮观宏伟的教堂,留连不愿离去。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

乘车线路:哈尔滨市内乘88、119等路公交在哈铁路局站下车或乘坐地铁1号线(哈东站方向), 在医大一院站下车(3号口出)可达。

视频

哈尔滨市南岗礼拜堂 相关视频

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技巧
2分钟后,你将了解世上所有教堂的区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