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和田县

增加 53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和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东经78°-80°30′,北纬34°22′-38°27′。东傍玉龙喀什河与[[洛浦县]]毗邻,西临喀拉喀什河与墨玉县、皮山县隔河相望,西南与印度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接壤,东南与[[西藏自治区]]相接,北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与阿瓦提接壤。南北长约500千米,东西宽20-150千米不等,总面积41302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人(2012年)。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锡伯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99%。全县辖2个镇、10个乡:巴格其镇、罕艾日克镇、英阿瓦提乡、英艾日克乡、布扎克乡、拉依喀乡、朗如乡、塔瓦库勒乡、伊斯拉木阿瓦提乡、色格孜库勒乡、喀什塔什乡、吾宗肖乡。县政府驻和田市古江巴格街道古江南路6号。
地处喀喇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之间。地势自南向北倾斜。大致可分为四个地貌单元:南部高山区、山前起伏带、中部山前冲积扇平原区、北部冲积沙漠平原。属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 <ref>[https://www.sohu.com/a/354205518_120051022 各种气候类型分布图!(高清图) ],搜狐,2019-11-16</ref> 。四季分明,夏长秋短,春季多风,冬不严寒,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2.2℃,年均降水33毫米。是世界三大[[玉石]]产地之一,也是[[世界]]羊脂玉和仔玉的少量产地之一。315国道穿过县境。景点有英艾日克水库、沙漠生态墙、千里葡萄长廊、700年核桃树王公园、500年无花果王百味仙果园、喀河渠首、王蔚纪念馆、改水纪念碑、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地毯一条街等。古迹有约特干遗址、米力克阿瓦提遗址、布盖乌依里克、库玛尔册石窟、阿其克古堡、普基古堡、居玛麻扎古墓群等。
==历史沿革==
1913年置和阗县。曾称豁旦、五端、忽炭,均系同名异译。一说源自于阗,于阗系古代尉迟部落名。一说系藏语,意为“玉邑”。一说为印地语“栅栏”、“牲畜圈”,或“碉堡”之意。《[[大唐西域记]]》称瞿萨旦那,系梵语“地乳”之意。1959年将和阗简化为和田。
和田历史悠久,[[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两汉书、《魏书》、《隋书》、《[[新唐书]] <ref>[https://www.sohu.com/a/359629991_562249?scm=1002.46005d.16b016f01a2.PC_ARTICLE_REC_OPT 《新唐书》的得失 ],搜狐,2019-12-10</ref> 》、《旧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明史》皆称于阗。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置于阗镇,为安西四镇之一。地当吐蕃要冲。《新唐书》称作西山城。北宋属喀喇汗王朝,南宋属西辽。[[元代]]为察合台阿鲁忽的封地,曾设置斡端宣慰使元帅府。明朝复称于阗。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设和阗办事大臣,辖额里齐、哈拉哈什、玉珑哈什、齐尔拉、克勒底雅、塔克等六城。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州治额里齐(伊里齐),隶喀什噶尔道。1913年改直隶州为和阗县。1920年置和阗道,和阗县属和阗道。1928年属和阗行政区,1943年属和阗督察专区。1950年属和阗专区。1959年和阗县改名和田县。1977年后属和田地区。
1996年,和田县辖1个镇、11个乡:巴格其镇、吐沙拉乡、布扎克乡、拉依喀乡、朗如乡、罕艾日克乡、英阿瓦提乡、色格孜库勒乡、英艾日克乡、伊斯拉木阿瓦提乡、塔瓦库勒乡、喀什塔什乡。县[[政府]]驻和田市区。
2012年,撤销罕艾日克乡,设立罕艾日克镇(新政函[2012]27号);设立吾宗肖乡,乡[[政府]]驻塔西力克村(新政函[2012]82号)。调整后,全县辖2个镇、10个乡:巴格其镇、罕艾日克镇、英阿瓦提乡、英艾日克乡、布扎克乡、拉依喀乡、朗如乡、塔瓦库勒乡、伊斯拉木阿瓦提乡、色格孜库勒乡、喀什塔什乡、吾宗肖乡。
==视频==
 
===<center> 和田县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和田县宣传视频</center>
 
<center>{{#iDisplay:q0929w0hyx7|560|390|qq}}</center>
 
<center>新疆大美和田县</center>
 
<center>{{#iDisplay:e08140ehdfo|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244,8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