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wèi,最早见于战国,其本义为滋味、味道,又可引申为品尝、品味,菜肴又由品尝引申为体会、体味义,由滋味引申为意味、意义、旨趣。[1]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口,未声。本义指滋味、味道,即舌头尝东西得到的感觉。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250:“淡呵其无味也。”引申指品尝品味,由品尝义引申出体会、体味义,由滋味亦可引申指意味、意义、旨趣。由本义亦引申指菜肴。帛书《老子》甲112:“五味使人口爽。”由舌头的感觉亦可引申指鼻子的嗅觉,如香味臭味等。味字见于郭店楚简《老子》丙本,字作上下结构,睡虎地秦简作左右结构,《说文》小篆承袭秦文字。楚简、秦简味”字结构上的不同,当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文字异形的一种地域反映。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滋味也。从口未声。无沸切[2]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注

滋味也。

滋言多也。

从口。未声。

无沸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沸切,音未。《说文》:滋味也。《玉篇》:五味,金辛木酸水咸火苦土甘。《礼·王制》五味异和。

又老子《道德经》:味无味。列子《天瑞篇》:有味者,有味味者。《后汉·郞𫖮传》:含味经籍。

又五味,药名。抱朴子《仙药篇》:移门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本草纲目》:作菋。

又《集韵》莫拜切,音。飮食之味。

又莫珮切,音妹。器光泽也。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益州郡味县。注:孟康曰:味音昧。

又《释文》:亡曷反,音沫。《礼·檀弓》:瓦不成味。注:味当作沫。沫靧也。○按《集韵》《类篇》引《礼·檀弓》:瓦不成味,作莫佩切,而《释文》:则止亡曷反一音,今两存之。

参考文献

  1. wei的汉字有哪些爱问教育培训
  2. 马王堆帛书个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