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9月9日) |
周元理(1706年-1782年),字秉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早期舉人。
目录
生平簡介
經歷
乾隆三年(1738年)三十二歲時才中舉人。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一年,以知縣揀發直隸,補蠡縣。調清苑。 周元理閱歷豐富,才識過人,辦事幹練,經方觀承推薦,升任廣東萬州知州,後擔任霸州知州。以修城未竣,留清苑。會有部胥持偽劄馳傳者,察其奸,詰問具服,事上聞,上才之。調易州,擢宣化知府。母憂歸。
上屢出巡幸,畿輔當其衝,宮館、驛傳、車馬、芻牧諸役,主辦非其人,往往為民厲,奏起元理董其事。服闋,補廣平,調天津,又調保定。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擢清河道,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遷按察使,第二年遷布政使。
建议治水的措施:“以减少水石坝代替闸座,并每年测量水情并疏浚河道
三十六年,命從尚書裘曰修、總督楊廷璋勘青縣、滄州減河。周元理向朝廷建议治水的措施:“以减少水石坝代替闸座,并每年测量水情并疏浚河道。”该提议得到批准。不久后,周元理出任山东巡抚。奏:“小清河發源章丘長白山,至樂安溜河門入海。章丘至博興,有滸山、清河諸泊為納水之區。請先將二泊濬深開廣,遇水發時,有所停蓄,然後聽其入河分注歸海。並於每年農隙,疏濬下游各河。”未半載,擢直隸總督。
提出對應的疏濬河道方案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疏言:“直隸雨多河漲,行潦無歸,行旅多滯。民間堤埝衝決,田廬受患。請用以工作賑例,勘修衝途諸州縣疊道,並濬良鄉茨尾雅河,新城、雄縣盧僧河;修新城、清河、雄、任丘、獻諸縣堤埝。”上遣尚書裘曰修按行直隸河工,元理與合疏言:“直隸諸水,千支萬派。總由三汊河為入海之道,全資西岸疊道,置橋穿運,而東匯入海河。出口西岸舊有橋十一,今擬添建橋九,俾無壅遏,上游不至受害。格淀堤自當城以下改為疊道,酌添涵洞,使行水暢順。子牙河下游澄清,不使清河受淤。”詔如所請。雄縣民訴知縣胡錫瑛私鬻倉谷,上遣曰修及侍郎英廉按治得實,論罪。上諭曰:“直隸治賑,周元理奏言有司料理妥實。今有雄縣事,所稱妥實者安在?”下吏議,奪官,命留任。三十八年,加太子少保。
山東壽張民王倫為亂,令朝興督兵助攻,亂旋定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山東壽張民王倫為亂,破壽張、堂邑、陽谷,犯東昌及臨清,奪糧艘為浮橋,欲渡運河。上以畿南地相接,敕守要害。元理馳至故城,令布政使楊景素、總兵萬朝興、副將瑪爾清阿以兵千二百駐臨清西岸遏其衝。大學士舒赫德率禁旅討賊,賊渡西岸犯我師,瑪爾清阿擊敗之。賊潰複合,又為我師所敗,進奪浮橋。賊退保臨清舊城,元理令朝興督兵助攻,倫自焚死,亂旋定。尋與侍郎兼順天府尹蔣賜棨勘八旗在官荒地,請招佃承墾,八年後起租;沮洳庳下之區,並為開溝洩水;下部議行。四十年,元理年七十,召至京,御書榜賜之。四十一年,與學政羅源漢請熱河增建學校。
民上訴,元理請罪民,責元理袒護,奪官
四十三年,上命改熱河為承德府,令元理壽畫。疏請改設州一縣五,增置官吏如製。並請開附近潘家口汛煤窯。四十四年,坐井陘知縣週尚親勒派累民,民上訴,元理請罪民。上命尚書福隆安按治,責元理袒護,奪官,予三品銜,令修正定隆興寺自贖。尋授左副都御史,仍署直隸總督。四十五年,遷兵部左侍郎,擢工部尚書。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周元理因病乞求退休,得到批准。次年,周元理去世于家中,享年七十六岁。
元理為治舉大體,汎愛兼容。時以有長者行重之,為方觀承所識拔。
主要成就
周元理善於治河,在山東巡撫和直隸總督任上,他基於當地河務實情,提出對應的疏濬河道方案,並得到朝廷批准與認可。周元理在治理河務方面盡職盡責,保一方百姓平安。 周元理為政識大體,在當知縣時曾受到總督方觀承的賞識與提拔。他待下級寬容,敢於替下級說話,頗受下級尊重。周元理晚年被罷官,也是因為袒護下司所致。[2]
史籍記載
《清史稿·周元理傳》、《榮祿大夫太子少傅工部尚書周公元理墓誌銘》、《黎里志》。
週宮傅祠
週宮傅祠在南新街廟橋弄內,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為祭祀工部尚書周元理而建的專祠。總佔地面積約139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735平方米,現存文物建築(前四進)建築面積為388平方米。作為祭祖家祠,在整個吳江只有黎里週宮傅祠堂最為隆重。週宮傅祠,為吳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週宮傅祠坐南朝北的大殿規整宏大,斗拱、枋條、柱頭、懸花籃都有木雕,而且雕工精細。粗大的木柱下有覆蓮式青石礎,十分古樸。其正門前,有一棵古雅的羅漢松,230多歲了,依然樹形婆娑,枝葉紛披,被認為是祥瑞之兆,里人爭相傳為奇談。
週宮傅祠前後六進,前三進是祭祀周元理的專祠,有乾隆禦祭周元理石碑一塊;第四進是周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場所;五六兩進為周氏義學,晚清及民國年間,黎里民眾祭孔儀式在此舉行。是“三祭合一”,即禦祭、祭孔與祭祖共於一祠。江南罕見。
參觀週宮傅祠,可以看到大殿的面貌依然,整個大殿建築放有迴避、肅靜等行牌。大殿北面原有三進,現只剩下最後一進,被修繕後恢復了周家全盛時代祭孔和家學私塾的歷史風貌。私塾裡掛有周家始祖宋理學大師周敦頤像。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周元理家族更是把他作為始祖,並推崇之以光耀周氏後人。
在周宮傅祠南大門六角纘頂亭子中間,有一塊御碑,這就是當年乾隆為周元理欽賜的詔刻祭文。這座御碑可謂經歷了一番波折,在文革期間曾遭到破壞,石龜的龜頭被砸,碑身摔斷,而碑額不知去向。
最後,在修復古蹟時,終於在一進和二進東南角的水泥底下把碑額挖了出來。如今上諭碑,是由斷掉的兩截修補而成,反面的詔書已被磨光了文字,祭文文字基本還能看清。 [3]
相傳,封建時代,有一個規定:官員年滿70歲,都要“乞骸骨”,意思是告老還鄉。周元理在他70歲的時候提出回家鄉,可因為他為官兢兢業業,是不可多得的好官,所以乾隆皇帝就挽留他,於是,又留了他五年,他75歲的時候,周元理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乾隆皇帝就恩准他回家,沒想到,他回到家鄉黎里才三個多月,就病逝了。
皇帝知道了,十分痛惜和內疚。於是乾隆口授一則上諭和一篇祭文,讓秉筆太監記錄下來,交給江甦的布政使,帶到黎里代為祭祀。周元理的三夫人許夫人和兒子周升士將乾隆上諭和祭文雕刻成碑文,安置在周宮傅祠堂的御碑亭裡。這是蘇州地區唯一一塊皇帝祭祀大臣的御碑。[4]
有寶貝!吳江這三個地方被列入省級保護名單了
2019年04月02日14:21:08 | 來源:吳江日報
日前,記者從區文體廣電和旅遊局獲悉,江蘇省政府公佈了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其中,吳江共有3處古遺址、古建築入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分別是位於桃源鎮廣福村的廣福遺址、盛澤鎮王家莊街的中和橋以及黎里古鎮南新街廟橋弄內的周宮傅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