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世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世勋,教授。湖北黄陂人。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沪江大学副教授、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上海市物理学会第五届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理论物理。著有《量子力学》。周世勋热心物理学会工作。从50年代起曾长期担任上海市物理学会秘书长,接待曾任爱因斯坦助手的L.英费尔德(Infeld)教授和日本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朝永振一朗教授,并担任他们学术演讲的翻译。1978年起任上海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83至1991年任理事长。在周世勋主持下以上海市物理学会名义主办了1991年、1994年和1997年三届“薄膜物理和应用”国际学术会议,周世勋亲自担任会议组委会主席和会刊主编,对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增进科学家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起了积极作用,也加深了国际友人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了解。他非常关心中学物理教育和中学生的成长,在他支持下成立了上海市物理奥林匹克学校并亲自担任校长,每年招收物理成绩优异的中学生入学进行业余培养。他们在历届全国物理竞赛中获得优秀成绩,也为大学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素质高的学生。

简历

1921年2月 生于湖北省黄陂县。

1940~1945年 在重庆中央大学学习,先在电机系学习一年,后转入物理系,1945年毕业。

1945~1946年 在重庆医学研究所工作。

1946~1947年 在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助教。

1948~1950年 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50~1951年 任天津北洋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51~1952年 任上海沪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52年9月~ 任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1980)、教授(1980~)。

1957~1959年 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

1978~1991年 任上海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78~1983)、理事长(1983~1991)。

1991年 退休。

生平

周世勋,1921年2月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一位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喜爱自己看书。1932年直接考入湖北省第二中学读初中,1935年考入湖北省高级中学。1938年毕业,正值抗日战争武汉危急的时期,但暑假里还是举行了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周参加考试后回到了郊县。在等待考试的录取通知时,形势突变,日本侵略军已侵入武汉郊县,回省城的公路已被切断。他在路上遇到这么突然发生的严峻情况,进退两难,只得帮农民做点农活换口饭吃,这样维持了几个月。后来形势局部稍有缓和,才回到武汉,知道有的同学已经去重庆上大学了。一年后接到同学来信,告知他已为重庆中央大学电机系录取。当他历尽艰辛抵达重庆时,离开原录取时间已超过一年,学校不让他入学,他一再向学校教务处和系领导写信申请,经过多次恳求,学校姑念战时情况特殊,准许他入学。他在电机系读了一年,发现自己的兴趣在物理学,于是找物理系主任周同庆请求转到物理系读书,在周同庆支持下他进入物理系学习直至1945年毕业。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冯德培领导的医学研究所在重庆成立筹备处(即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的前身),周世勋应冯德培之约在该所工作。翌年(1946年)周世勋回到母校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48年初进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他热爱祖国,急切回大陆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0年9月回到北京。先后在天津北洋大学和上海沪江大学任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主讲数学系的理论力学和物理系的电动力学。他的课以条理清楚、概念明确、推理严谨著称,深受物理系师生欢迎和赞誉。

1957年周世勋去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师从H.H.博戈留玻夫院士,从事高密度电子气能谱和超导电性基础理论研究。1959年回国任复旦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致力于多体理论和凝聚态理论的研究。1960年起开始指导研究生,陶瑞宝、孙鑫、王以铭、叶令等人都是周世勋当年的研究生,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中已作出许多贡献,为国内国际同行重视。

1980年周世勋被提升为教授,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他成为物理学科理论物理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

科研人员

科研人员是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类人[1]。科学可以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可以是调查研究或实验,也可以是现象分析,从事工程技术开发、生命科学研究、社会调查[2]研究等等的人员都可以是科研人员。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自己所研究的某一学科研究具有一定的造诣。

视频

周世勋 相关视频

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第2版)网授精讲班
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考点精讲0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