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吹箫人(冯至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作品原文

间,有时也登上最高峰,只望见云幕的重重。

三十天才有一次──若是那新月弯弯;

若是那松间萃,把芬芳的冷调轻弹。

若是那夜深静悄,小溪的细语低低;

若是那树枝风寂,鸟儿的梦境迷离。

他的心境平和,他的情怀恬淡;

他吹他的洞箫,不带着一些哀怨。

一夜他已有十分睡意,浓云却将洞口封闭,他心中忐忑不安,这境界他不曾经验!

如水的月光,尽被浓云遮住,他辗转枕席,总是不能入睡。

她分明是云中的仙女,却又充溢了人间的情绪;

──他紧握着他的洞箫,他说,要到人间将她寻找!

眼看着过了一年,箫吻着他的唇儿呜咽,早遗掉山里的清幽,同松间的风韵。

他穿过无数的市廛,他走过无数的村镇,他看见不少的吹箫女郎,于他只是有满衣的灰尘。

古庙中,松柏下,一座印用的池塘──他暂时忘去了他的寻求,又觉到一年前的清爽。

心境恢复平淡,箫声也随着和缓──可是楼上谁家女,正在蒙蒙欲睡?

在这里,停留了三天,该计算,明日何处去,呀!

烟气氤氲中,一缕缕是什么声息?

楼上红窗的影儿是一个窈窕的女郎;

她对谁抒写幽思,诉说她的衷肠?

他如梦如醉地一似当年的幻像──他那能自主,洞箫不往唇边轻放?

月光把他俩的箫声溶在无边的泪海之中;

深闺与深山的情意,乱纷纷织在一起!

三流浪无归的青年,哪能娶侯门娇女?

任凭妈妈怎样慈爱,严厉的爹爹也难应许。

他俩日夜焦思,为他俩的愿望努力──夜夜吹箫的时节,魂露儿早合在一起!

今夜呀,为何听不见,楼上的箫声?

他望那座楼窗,也不见孤悄的人影父母才有些话意,无奈她又病不能起;

药饵侧都无效,更没有气力吹箫!

梦里洞箫向他说,「我能医入了膏肓的重病;

因为在我的腔子里,尽藏着你的精灵。

」他醒来没有迟疑,把洞箫劈成两半──煮成了一碗药汤,送到那病人的床畔。

父母感戴他的厚意,允许了他们的愿望。

明月如旧团圆,照着并肩的人儿一双!

啊,月下的人儿一双!

箫芽,已有一枝消亡!

人虽是,正在欣欢,她的洞箫,独自孤单!

他吹她的洞箫,不能如意;

他思念起他自己的无可奈何的伤泣!

「假使我的洞箫还在,天堂的门,一定大开,无数仙家女,为我们,掷花舞蹈齐来!

」他深切的伤悲,怎能够向她说明:后来终于积成了,不医治的重病。

她终不能不把她的箫,也当作惟一的圣药;

完成了她的爱情!

完成了他的生命!

Epilog剩给他们的是空虚,还有那空虚的惆怅──缕缕的箫的余音,引他们向着深山逃往!

一九二三年五月四日

作者简介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四中。[1]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2]

冯至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文化学术上颇多建树。他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并且成就斐然,以诗集《昨日之歌》、《北游》享誉一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先生创作的《十四行集》更是在中国新诗的写作中开创新体,独步文坛,影响深远。除创作外,冯至先生在中外文学上同样贡献卓越,他既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又精通欧洲文学,他对杜甫歌德的研究成果《杜甫传》、《论歌德》在中国学术史上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3]

而作为教育家,冯至先生恂恂儒雅,诲人不倦,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功的外国文学、尤其是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人才,同时,冯至先生一生为中国外国文学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中国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整体规划有筚路蓝缕之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