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三桂为何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藩之乱

来自网络的图片

吴三桂为何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明朝末年,天下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中原。时任大明山海关总兵的吴三桂毅然选择了“弃明投清”,随着山海关城门的缓缓打开,八旗铁骑挥师南下,江山就此易主。[1]

然而,吴三桂晚年却联络耿精忠,尚之信起兵造反,史称“三藩之乱”。

那么,为什么亲手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又会反了清王朝呢,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吴三桂又为什么会输给没打过仗的康熙呢?

权势熏天

清军入关之初,由于八旗兵力不足,不得不依靠明朝降将安定南方。

在这些明朝降将中,以吴三桂的功劳最大,因此清军问鼎天下之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其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当地的行政军队赋税等等都由其掌控。一时间,吴三桂权势熏天,俨然有与少年康熙分庭抗礼之势。

据《清史稿》记载,坐镇云南的吴三桂兵精粮足,他麾下有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其部将王辅臣和李本深分别担任陕西提督和贵州提督,都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员。

同时,吴三桂镇守云南之初,清廷曾允许他便宜行事。云贵一带的政府官员都受他的节制,甚至吴三桂自己还有除授官员的特权,称为“西选”,这些被吴三桂选取的官员,称为“西选官”。

吴三桂势力鼎盛之时,西选官被任命到全国各地,以致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

除了官员任命,吴三桂还垄断矿山,私自铸币,称为“西钱”。可这些“西钱”却不是用来给部下们发工资的。云南省每年俸饷高达九百余万,都是朝廷买单,如果再加上粤闽二藩饷银,则年需两千余万,大概占了清廷财赋的半壁江山。

康熙削藩

如此庞大的割据势力,简直就是赤裸裸地挑战康熙皇帝的权威。于是康熙很自然地想到“是时候削藩了”。

公元1673年,康熙下旨尚可喜,令他尽撤广东全藩。吴三桂听说后很不安,连忙自己给康熙上疏请求撤兵,以此来试探康熙。

原本吴三桂希望康熙可以挽留下自己,自己再表示一下绝对没有造反的心思,以为这样就可以继续上演君臣相知的美好画面了。但康熙看到奏折后,马上顺水推舟答应了吴三桂的撤兵请求,下旨让吴三桂撤到山海关外去。

吴三桂收到撤藩的旨意后,完全一脸懵啊。等他反应过来后,立刻暗中部署兵马,联络旧部,然后管制邮路,准备起事。

公元1673年11月,吴三桂自封“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杀云南巡抚朱国志,号称拥立前明“朱三太子”,兴明讨清,联合尚可喜等人正式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兵败身死

吴三桂起兵之初,由于不少汉人思念前明,冲着他拥立“朱三太子”的旗号,纷纷响应。再加上吴三桂之前遍布各省的旧部,一时间吴三桂军马势如破竹,狼烟四起,九州震动,天下响应。

仅仅数月的时间,吴三桂就迅速的拿下云贵,进军湖南,饮马长江。与此同时,孙延龄叛于广西,耿精忠叛于福建,吴之茂叛于四川,王辅臣叛于宁羌,台湾郑经也渡海西征,进兵福建。

清军手忙脚乱,东征西讨,狼狈不堪。

可就在吴军形势一片大好,打下南方半壁江山后,吴三桂不知何故,却不肯渡江北上。

有人猜测他是不想放弃云南大本营,防备着一旦出师不利,还可再退守云南。也有人猜测他是担心在京城的儿子吴应熊,想以不过长江作为交换条件保住儿子的命。

吴三桂的心思虽然早已无人得知,但不过长江却成为了吴三桂命运的转折点。

康熙抓住这个时机,迅速地调整战略部署。

首先,康熙集中兵力对付吴三桂一人,对耿精忠等却以招抚为主。

三藩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各自为政,耿精忠此时正苦于郑经的纠缠,再加上粮饷不足,原本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对付清军了。

公元1676年,清军攻克延平,大军压境,耿精忠无奈投降。而广东的尚之信见势不妙,决定拥粤自重,看清形势再出手。

这样一来,东南的麻烦就算解决了,康熙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对付吴三桂了。

康熙对付吴三桂的办法很别致,他劝降了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

其实就算没有王辅臣叛变,此时的吴三桂也打仗打得很苦闷,吴三桂的兵力有限,战线又拉得太长,这样以一己之力和全国的清军打拉锯战,真是打得他有苦难言。

战局已是如此不利,吴三桂却又出了个昏招。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

这样一来,他之前提出的“兴明讨虏”的旗号简直成了一个笑话,战局对吴三桂更加不利。

同年秋,吴三桂病逝,吴军群龙无首。吴三桂之孙吴世璠退守云南,困兽犹斗。公元1681年,昆明城破,吴世璠自杀,历时数年的“三藩之乱”终于画上了一个血色的句号。[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