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听弹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弹琴》
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描写音乐的小诗

听弹琴是一首由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描写音乐的小诗。[1]

此诗是诗人听琴有感而作,前两句写弹琴的音乐境界,后两句是议论性抒情,慨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调,喻指世人只知趋时随俗。全诗体现了诗人不趋时尚的清高品格,以及表达了诗人感伤世无知音,孤芳自赏的情怀。全诗语意简洁直白,含义深蕴。

刘长卿刚中进士不久,还没来得及释褐便逢上安史之乱,于是逃至江苏一带,在这里做了短暂的长洲尉和海盐令 ,并在此期间写下这首诗。因刘长卿恃才傲物,对自己才能充分自信,所以借诗歌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慨。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弹琴

作品别名;听弹琴[2]

创作年代;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刘长卿

拼音;tán qín

作品原文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词语注释

⑴诗题在《刘随州集》中题作"听弹琴"。

⑵泠泠:清幽,清冷,形容声音清越,这里指琴声清冽,如风,如水。

⑶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⑷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⑸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又作"古曲虽自爱,今人已不弹"。古调:古曲,古时的曲调 ,指《风入松》,该曲为晋嵇康所作,故曰古调。

⑹自爱:自己喜爱。

白话译文

七根琴弦上发出清脆激越的声音,静静听来,好似是风撼松林的声音,令人孤清。这清幽高雅的古时曲调,虽然我很喜爱,但是,现今人们大都不再弹奏了。

作品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名家点评

语不须多,不须深。--明·顾磷《批点唐音》卷十一

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间。--清·吴瑞荣《唐诗笺要续编》卷六

"中郎焦尾之材,伯牙高山之调,悠悠今古,赏音能有力人!况复茂材异等,沉沦于升斗微官;绝学高文,磨灭于蠹断简!岂独七弦古调,弹着无人?文房特借弹琴,以一吐其抑塞之怀耳。"--清末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弹琴》。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3]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念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88(唐贞元四年)前后。

刘长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 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视频

听弹琴-刘长卿

参考资料

  1. 听弹琴 古诗文网
  2. 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全诗翻译赏析 海博学习网 ,发布时间; 2015-07-25 22:48
  3. 刘长卿简介 362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