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呂梁市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西隔黃河陝西榆林相望,東北與省會太原市相連,東部、東南部分別和晉中臨汾接壤。全市基本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市境總面積21140平方千米,下轄1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政府駐離石區。呂梁是發展新區,於2003年撤地設市,是山西省最年輕的地級市,代管的孝義市和下轄的柳林縣是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目錄

歷史文化

  1. 呂梁地區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區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梯田環繞,是山西的貧困地區之一。但是,歷史給這裡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呂梁風光相得益彰,成為今日的旅遊地。呂梁是革命老區,革命戰爭時期是紅軍東征主戰場、晉綏邊區首府和中央後委機關所在地。一部《呂梁英雄傳》,是戰爭年代呂梁人民不畏犧牲、前赴後繼的真實寫照。
  2. 呂梁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元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解放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工業得到了很大發展。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等能源重化工業也有長足的發展。呂梁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品種齊全,除煤炭外,還有赤鐵礦、磁鐵礦、鉛礦、白雲石、石棉、石墨。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呂梁地區汾陽市內。武則天、劉胡蘭的故鄉文水縣也在呂梁地區。呂梁地區歷史上人材輩出,宋代名將狄青唐代大詩人宋之問、唐代大將郭子儀也都是汾陽人。

旅遊資源

該區旅遊資源數量大,個性突出。境內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優美,文物古蹟景點甚多,革命紀念地和革命遺址聞名中外,享有「三晉第一名山」的「北武當山」,以其雄偉壯觀、山勢陡峭、奇岩怪石、刑態神妙而著稱。為人國八個鳥類保護區之一的「龐泉溝」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自然風景遊覽勝地,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玄中寺「作為我國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和日本佛教淨土法門的祖庭,同樣以其山石奇峭、建築獨特、幽淨典雅而聞名中外。「蔡家崖」紀念地晉綏解放烈士陵園劉胡蘭紀念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經工作戰鬥過的地方等一批重要紀念地有極高的學習、紀念價值、也是不可多得的革命紀念勝地。[1]

孝義火燒

孝義火燒 是山西省孝義市具有獨特風味的一種傳統餅類小吃。孝義火燒種類眾多,各人可根據自己喜好選擇不同的口味食用,火燒味道鮮美,口感酥脆,綿軟不粘,香鮮可口,層次均勻,質地酥脆,宜於熱吃。

歷史傳說

  1. 孝義火燒據說與「火燒中陽樓」有關。孝義舊城中央,有一永安市場,市中心有一座宏偉高大、壯觀絢麗的古樓——中陽樓。此樓相傳建自漢魏,自漢唐設郡以後,孝義為一方重鎮,車騎繽紛,商賈彌至,往來郡城者,多道出其間。凡事至邑者,必身臨其境,瞻仰其樓,而後贊之:真乃高矣!如此數代相傳,頗有名聲。而孝義人也常以其傲之。逢人便說:「俺孝義的中陽樓,半個還在天上頭!」此話確有欺天之意,久之惹惱上帝,遂派火神下界燼之。
  2. 清朝順治辛卯年四月十五日,永安市場大會,中陽樓下的四條大街,商鋪錯落,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小吃攤上人們品嘗着各種風味小吃。中午時辰,街市正紅火。中陽樓下又增添了一位頭髮斑白、衣衫襤樓的賣火燒老翁。老翁眉頭緊鎖,似有憂悶之情。他一面製作火燒,一面高聲反覆叫賣;「世人快來買火燒,吞掉火燒,火就不燒」。老翁奇特的叫賣聲,引來眾人圍觀。一個年青的後生問老翁:「多少錢一個?」翁答:「百兩黃金,千兩白銀」。「小小火燒,這般昂貴,怪事!」圍觀的人們議論紛紛,深感怪異,百思不解。老翁憤激地說:「嫌我的火燒小,那你們等大火燒吧!」說罷,老翁收攤而去。中午剛過,中陽樓突然起火,不到一刻,便成瓦礫一堆。事後,人們把中陽樓火災與賣火燒老翁的出現聯在一起,以為是神的點化。於是,城裡人普吃火燒,認為不吃火燒,火即燒房燃屋,隨着鄉里人也照做。此後,火燒便成了邑人的食俗。至今,汾孝一帶過年都吃火燒,多在大年除夕夜食,謂之「翻身火燒」。

種類

孝義火燒有糖火燒、菜火燒、咸火燒之分。咸火燒是內包咸鹽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時,若佐以蔥花、大蒜、醋、醬油、鹽、味精,更是美味可口。

糖火燒

製作方法

將老酵、鹼面和涼水一起放入盆內攪成稀糊,再倒入麵粉和成團、面和好後,以手蘸涼水反覆搓揉,直到麵團光潤時,蓋上濕布餳三十分鐘。同時把紅糖、芝麻醬、桂花攪拌調成糖醬。然後把麵團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搓成長條、切塊、摁扁,再橫着擀成五寸長、三寸寬的厚片,然後,左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拿着厚片的左端將面提起,再反腕向案板右方一甩(甩時勁頭要勻,動作要利落),「啪」地一聲橫落案板上成為尺把長的面片。上面抹勻糖醬,用左手托起面片左端輕輕向外伸長,同時右手把面片由右向左捲成卷,搓勻後揪成面劑,捏成桃形,收口朝上摁成圓餅。按此法將其餘面塊全部做完。 鐵鏊在微火上燒熱,徐抹麻油,火燒餅坯放鏊上烙烤,烤約五分鐘,再翻過來烙正面(兩面約烤十分鐘左右)。隨後放在烤爐中,用微火烤成醬黃色即可。

菜火燒

菜火燒有葷素之分。

葷火燒

豬肉或羊肉剁成肉沫,配以蘿蔔白菜,再加花椒、鹽、姜沫、味精、蔥,攪拌成餡。

素火燒

素火燒純蔬菜綃拌調料。面用溫水和起,放入蘇打,揉均勻,蓋上濕布餳30分鐘。在案板上鋪撒麵粉,將餳好的麵團放在上面,搓成圓條,揪成面劑,並摁成圓皮,包餡,揪去收口處的面頭,再摁成圓餅,上鏊烙烤。

咸火燒

咸火燒是內包咸鹽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時,若佐以蔥花、大蒜、醋、醬油、鹽、味精,更是美味可口。[2]

碗托

「碗禿則」也叫「碗托」又是一道山西風味的小吃,去過平遙的朋友一定知道,並且這是你絕對值得品嘗的風味小吃。「碗禿則」「碗托」在山西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有三個地方的碗托是比較有名的:晉中地區平遙縣的碗托、呂梁地區柳林縣的碗托、忻州地區保德縣的碗托。由於平遙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所以,平遙的碗托也被人們所知曉。

歷史傳說

據傳,公元280年,西晉建立後,戰亂頻繁,人民災難深重。西晉初年,匈奴人內遷,但遭到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西晉統治者不但要他們納稅而且強迫他們當兵,甚至掠奪為奴婢,不少人陷於破產的境地,淪為流民,迫使各族人民奮起抗爭。眼看西晉統治階級搖搖欲墜,匈奴貴族劉淵,利用各族人民對西晉的怨恨,打起了反晉旗號。他順應民心,從離石派大將石勒(羯族)統領三軍發兵進攻西晉都城洛陽,營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於石勒當過農民,曾被西晉官僚司馬騰作為奴隸出賣,參加過農民起義,因此對下層人民十分了解同情。石勒治軍嚴謹,秋毫無犯,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然而兵亂與自然災害兩面夾擊,群眾生活苦不堪言,石勒的軍糧也是大問題。石勒派出軍士四處購買軍糧,量甚少,也不過是些蕎麥之類的粗糧。糧多時干稀配合,糧緊時就把蕎麥磨碎後熬粥喝,乾飯改稀飯。某次幾個軍士外出,誤了飯點,回來後,蕎面粥已凝結成塊,飢腸難耐的士兵只得將就,把碗內的涼蕎面塊,抓而食之,倒也津津有味。吃法細者,則把那結成的塊切成條,隨便撒了些鹽巴辣椒,感覺更好。後來條件允許,人們就把蕎面切成長條,佐以香醋、蒜泥,給石勒品嘗,石勒也頗欣賞。軍隊飽食此碗脫餐,精神大振。軍傳民,民改進,一道不錯的柳林小吃——碗禿則就這樣出籠了。

製作方法

原材料

小麥麵粉100克、蕎麥麵粉30克、清水適量。

調味料

生薑片、八角1個、食鹽少許。

方法

  1. 都是把調好的麵糊裝入碗內蒸製而成,聽起來並不難,但要想真正做好一道美味的碗托,真是要耗費一番功夫,有許多技巧需要仔細深研究的。碗托,從字面上來理解,碗托離不開一個「碗」字。碗,是用來蒸製碗托的工具。碗托的原料很簡單———蕎麥、水、鹽,不過,工藝不同,口感有別。麵漿的調製是關鍵,由於蕎麥麵易發,所以麵漿必須當天加工當天用,隔天的都不行,用隔天加工的蕎麥麵做出的「碗托」,勁道不夠。這漿忌稠亦忌稀,稠則發硬,意思是調製麵漿的水少了,碗托又太硬,不彈牙。稀則發脆,則是調製麵漿的水多了,蒸出來的碗托沒嚼頭。做碗托的功夫就在於面和水兩者比例的掌握。入碗蒸時,托的中央寸許為宜,厚也不美,薄亦不好,蒸用時間約半個鐘頭左右,長了便「老」,短了太「嫩」,期間還需筷子攪動一次,否則里生外熟,抑或上稀下稠缺了均勻。
  2. 說到麵漿及製作工具,三個地方的碗托製作還是有區別的。平遙碗托是將白面用溫水調成糊狀,再加以一定比例的鹽水、大料水和菜子油,由稠調稀後盛入五寸小碟內上籠蒸15分鐘左右,蒸熟涼切後即成。平遙的碗托由清光緒年間城南堡廚師董宣首創,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經平遙時,品嘗這種食品後,讚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於是,碗託名聲大振,成為一種地方名吃。
  3. 呂梁地區的柳林碗托和忻州地區的保德碗托都是先把蕎麥麵粉內加入適量的食鹽、姜粉,用涼水先和為硬麵團,然後稍加冷水,揉為適合切麵條的硬度,不斷用力揉搓,使其盤「性」,亦稱餳面。待麵團光亮利手餳好後,點滴加涼水搓揉麵團,使其稀釋,變成稠糊糊,再點滴加水並朝同一方向不斷攪動稀釋,直到麵糊能掛住勺碗邊沿,麵糊就好了。這揉面是非常關鍵的,全憑一雙手來揉和麵粉,揉的時間越長,做出來碗托的口感就越細膩、香而且爽口。[3]

合楞子

楞子是山西省呂梁市的特色小吃。合楞子是流行於呂梁山區用土豆做的傳統食品,尤其在山西省臨縣比較知名。山西十佳傳統小吃之一。

產地

  1. 山西位於黃土高原,尤其是呂梁地區,這裡是中國革命的老區,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東與太原市和晉中市相鄰,南與臨汾市接壤,北與忻州市為鄰,西隔黃河。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這裡盛產的土豆皮薄個大,口感沙沙的,味道鮮香。而勤勞質樸的老區人民利用土豆這一最簡單最平凡的食材,卻可以打造出一桌花色各樣、種類不同的土豆宴。
  2. 「合楞子」就是其中的一種,原料簡單便宜,做法卻十分複雜,所以這道菜的好吃,都看做菜人的功夫。選上好的土豆,洗淨削皮,拿擦子擦成小片狀,再用擀麵杖搗成泥狀,然後放進鍋內略蒸。切記,放在鍋里蒸的時候一定要在土豆下面鋪一層籠布,以免蒸熟後拎不起來,而且只能蒸兩分熟,蒸過了便失去了彈性。蒸好後從鍋里取出,拿一籠布在手上,用勺子挑一塊土豆泥,大約雞蛋大小,放在籠布中間,然後把籠布合起,從上到下擠籠布,致使籠布內土豆泥中的水分都被擠出,土豆泥也變得緊實細密,且成球狀。擠籠布一定要用力,擠出的水越多,做成的「合楞子」越好吃。把土豆泥都做成球狀後,就上鍋蒸。只見箅子上放滿了白白圓圓的「合楞子」,猛火快蒸20分鐘,「合楞子」就熟透了。

做法

原材料

中等大小土豆2個、麵粉、擦子(可以把材料擦成泥)

製作過程

  1. 土豆洗淨,用刮皮刀削去皮,用擦子把土豆擦成糊狀;
  2. 擦好的土豆糊放在一乾淨的百潔布中,拎起四個角包好用手擠去水分;擠乾的土豆泥放在一容器內;往土豆泥上撒少許的麵粉;
  3. 用手把土豆泥和麵粉拌勻;用手取一個小土豆麵團,兩手掌心相對,揉搓土豆團;揉成一個圓球形狀,揉好的土豆球擺放在盤中。

蒸製過程

鍋內放水,支好蒸架,把裝有土豆球的盤子放在蒸架上;蓋好鍋蓋,開大火蒸製20分鐘左右,蒸熟的土豆球取出。

製作經驗與心得

  1. 所選用的擦子就是那種可以用來擦蒜泥的擦子就行;
  2. 擦好的土豆泥遇空氣土豆里有許多的水份、澱粉和礦物質、維生素等物質,接觸空氣後,很容易氧化從而變成紅色,所以操作的時候動作要快,但要注意不要擦到手;
  3. 如果動作不夠嫻熟,遇到土豆糊變紅色,可以把擦好的土豆泥泡在加有白醋的冷水中泡一下,紅色就會褪去;
  4. 擠土豆糊的時候一定要把水分擠干,水分擠得越干,做好的土豆彈性越強;
  5. 拌麵粉的時候不需要多,只要輕輕的撒一層就好。撒麵粉的目的一是裹住土豆本身的營養不流失,二是為了把土豆泥聚在一起,可以捏成球狀;
  6. 做好的土豆上籠蒸製時要用大火,蒸好的合楞子一顆一顆,呈暗灰色,但不失晶瑩剔透的本質。[4]

視頻

呂梁城市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