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向日葵白粉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向日葵白粉病

向日葵白粉病
原图链接

向日葵白粉病是由二孢白粉菌和单丝壳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向日葵上的一种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柄部位。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白色粉斑,严重时全叶布满白粉,幼叶严重受害时,植株停止生长,老叶受害后叶纹变浅,渐渐枯死,嫩茎也可受害。叶柄受害与叶片症状相似。

向日葵白粉病在中国各地都有发生,但病菌种类不同。二孢白粉菌在长江流域为害较重。单丝壳菌主要发生在中国北方,为害较轻。每当向日葵白粉病严重发生时,常常会引致大量向日葵叶片表面布满白粉并发黄,尤其是中上层以下的叶片枯干,直接影响到种实的饱满度,从而造成了向日葵品质下降。

向日葵白粉病的防治采用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可以实行大面积轮作进行防治。也可在发病初期,可选喷1次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10%多氧霉素1000倍液均有效果,20%粉锈宁4000倍液也可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向日葵白粉病

向日葵白粉病
原图链接

病 原:二孢白粉菌、单丝壳

为害植物:向日葵

为害部位:叶片、叶柄

症状

(1)叶片:叶片受害后起初叶面零星散布白色粉状霉,扩展后整叶盖满灰白色霉层,即病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最后病叶变褐焦枯,引起早期凋落。

(2)茎秆:茎秆发病,病斑灰褐色至黑褐色,不规则形,病斑边缘不整齐,后期病部出现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囊壳。

病原物

①单丝壳。闭囊壳,褐色至暗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60~95μm,含1个子囊。闭囊壳具3~7根附属丝,附属丝着生在闭囊壳下面,长为闭囊壳直径的0.8~3倍,具隔膜0~6个。子囊椭圆形或卵形,少数具短柄,大小(50~95)μm×(50~70)μm,内含6~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或近球形,大小(15~20)μm×(12.5~15)μm。②二孢白粉菌。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30~40)μm× (18~25)μm。闭囊壳黑褐色,闭囊壳直径85~114μm,内生子囊6~21个,壳上生有附属丝。子囊卵圆形,大小(44~107)μm×(23~59)μm,内生子囊孢子2个。子囊孢子椭圆形或近球形,大小(19~38)μm×(11~22)μm。 [1]

传播途径

向日葵白粉病的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在第二年,条件适宜时,闭囊壳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进行再侵染。

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温暖、高湿、多雨、日照不足易发病。[2]

防治方法

1、实行大面积轮作。收获后注意清除病残体、深翻晒土,增施磷钾肥,并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减少侵染病菌源。

2、选用抗病或早熟品种,播种前晒种l~2d,并用以种子量0.5%的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拌种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

3、合理密植,严格控制田间湿度、氮肥使用量,并适时中耕除草、灌溉排水,在开花前喷施壮穗灵能强化向日葵生理机能,提高受精、灌浆质量,增加千粒重,增加坐果率,使籽实饱满,达到产量提高。

4、建议用20%国光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湿粉剂(国光黑杀)2000-2500倍,25%国光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用2次,间隔12-15天。 注意:使用唑类药剂防治时,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不可加量和缩短间隔期使用,以免发生矮化效果。 [3]


相关视频

农作物白粉病来袭,你准备好了吗?这里老农教你怎么防治!

向日葵种植方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