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后金

增加 10,26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EA809CD9718DA0DED1F917D501E85E05197E303A size445 w1030 h640.jpg|缩略图|[http://e0.ifengimg.com/03/2018/1205/EA809CD9718DA0DED1F917D501E85E05197E303A_size445_w1030_h640.jpeg  原图链接] [http://history.ifeng.com/c/7iO2KF9v5oZ  来自凤凰网]]]
[[File:3a3ve25hR7VukDdxb9g0ZGocoUrbTAbz4wAK7do9zFHzx1520572856820compressflag.jpg|缩略图|右|[http://dingyue.ws.126.net/3a3ve25hR7VukDdxb9g0ZGocoUrbTAbz4wAK7do9zFHzx1520572856820compressflag.jpg  原图链接] [http://dy.163.com/article/DCF7LM430523G1QC.html;NTESwebSI=1717E4AD4C8574DA5D8AC7D7B889C013.hz-subscribe-web-docker-cm-online-rpqqn-8gfzd-no6gz-957844999zp-8081 来自网易网]]]
 
== 发展 ==
 
=== 建州兴起 ===
 
<p style="text-indent:2em;">女真人一直居住在东北地区,后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明代时称为建州女真。明朝后期,建州女真族在长白山西麓,松花江和辽河流域一带兴盛起来。[[明太祖]]时,明为包抄和压抑北元残余势力,在满洲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明政府先后将建州女真分成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其首领大多为女真部族的领袖。 [6]
 
<p style="text-indent:2em;">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终定居于兴京,并入建州卫。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政府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 [7] 明隆庆四年(1570年),建州右卫王杲沿边作乱,被击斩后,儿子阿台继续和明军对抗。辽东总兵[[李成梁]]又发动攻击,向导觉昌安和儿子塔克世在混战中死亡。这场战争使“建州三卫”瓦解,部落零散,各自为政。而此时正是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领。 [7] 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被明政府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各地的女真各部。八旗制度亦在此期间建立,成为后金的一种社会和军事组织形式。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时,已对内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 [8] 此后,努尔哈赤的内外联系更为频繁。内外发布政令、布告,记录各项公务事宜等,都是借用蒙古文或汉文来完成。女真人虽有自己的语言,但女真文字早已失传,故给日常交流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由于缺乏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难于沟通。因此,努尔哈赤决心创制自己的文字--满文来书写满语。 [7]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努尔哈赤下令借用蒙古文字编制满文。 [9]
 
=== 后金立国 ===
 
<p style="text-indent:2em;">明朝末年内忧外患,边防也越来越松弛。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迁都到赫图阿拉。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金覆育列国英明汗” ,改元天命,成为大金汗王。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7] 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因为努尔哈赤认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叶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缘故,愤然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7] 天命四年(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金与明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明神宗]]任命[[杨镐]]率领四路明军合击金军,准备直捣金国大本营赫图阿拉。四路军的主帅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然而,明军情报却泄露给金军,使金军早有准备。结果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即“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此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br>
 
<p style="text-indent:2em;">天命四年(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称大金皇帝。<br>
 
<p style="text-indent:2em;">天命六年(1621年,明 天启元年),努尔哈赤于三月十三日率重兵围攻沈阳。同年,金军还成功攻取辽阳,并下令迁都辽阳。 [7] 天命十年(1625年,明 天启五年),后金又决定迁都沈阳,并改沈阳为盛京。<br>
 
<p style="text-indent:2em;">天命十一年(1626年,明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于攻打宁远,是为[[宁远战役]]。然而宁远在明军将领[[袁崇焕]]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后袁崇焕采用红夷大炮,击退金军进攻,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久逝世。 [10] 皇八子[[皇太极]]在一场权力斗争获胜后继位。
 
=== 天聪新政 ===
 
<p style="text-indent:2em;">清太宗皇太极在既继承父汗的基业后,看到国家的弊政,从而固本维新,进行改革。皇太极的固本维新,采取了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面的措施。皇太极对后金的政权架构,仿效明制,设立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两衙门(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架构。皇太极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攻陷城池,不杀降民;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汉官汉民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畜不能用、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皇太极优礼汉官,以此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汉军皇太极逐步设立八旗汉军,创建重(zhònɡ)军。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失败后,皇太极明白了一个道理:战败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最新式武器——红夷大炮。此炮为西洋人制造,满洲忌讳“夷”字而谐音为“衣”,称作“[[红衣大炮]]”。
 
=== 改号大清 ===
 
<p style="text-indent:2em;">皇太极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由于东边的李氏朝鲜亲明,而且明朝作战时常有朝鲜兵参战,皇太极遂以此为借口下令攻打朝鲜,使得后者降伏。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虏乱”。此时山海关外,明政府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据地,其他已成为大金的领土。明军将领[[袁崇焕]]因“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被处以碟刑。从此后金基本控制了关外。不过,由于朝鲜王朝之后仍然奉行亲明政策,皇太极于十年后再次下令进攻朝鲜,最终迫使朝鲜屈服并成为其属国。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丙子虏乱”。迫国王[[李倧]]遣使请盟。
 
<p style="text-indent:2em;">皇太极即位后,决定在南下入关之前解决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而且由于林丹汗后期在西藏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皈依红教,引起信奉黄教的蒙古蒙古众多部的不满,使得这些部落开始疏远林丹汗。同时,在金军的优势武力打击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渐瓦解。林丹汗虽组织力量抵抗,但其下属已逐渐离心离德,纷纷向后金投降。三月,皇太极决定亲自对林丹汗进行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明崇祯元年),后金兵大破林丹汗于锡尔哈、锡伯图、英汤图一带(今内蒙古林西至克什克腾旗一线),林丹汗势力被逐出西辽河流域。<br>
 
<p style="text-indent:2em;">天聪六年(1632年,明崇祯五年),汗王皇太极会同归附的蒙古各部大举进攻林丹汗。皇太极进归化城后,兵骑四出,俘获甚众,土默特余部亦降于金 [11] 。<br>
 
<p style="text-indent:2em;">天聪八年(1634年,明崇祯七年),林丹汗逃至大草滩(今甘肃境内)一带安营扎寨,但在此因病去世。林丹汗去世后,其势力加速走向崩溃。<br>
 
<p style="text-indent:2em;">天聪九年(1635年,明崇祯八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并献上据说是当年元惠宗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图。<br>
 
<p style="text-indent:2em;">皇太极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明崇祯九年)在沈阳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 [13]
 
== 地理疆域 ==
<p style="text-indent:2em;">努尔哈赤先后攻取或招抚了浑河流域和佟家江流域的栋鄂部、浑河上游的哲陈部、哈达河上游的完颜部、鸭绿江部、长白山北麓的珠舍里部和讷殷部。到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接着,努尔哈赤开始进攻海西女真的扈伦四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征服安楚拉库路,开始经营东海诸部。
 
<p style="text-indent:2em;">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东)称汗,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不久又征服了叶赫河流域的叶赫部,于是扈伦四部全部归属后金。
 
<p style="text-indent:2em;">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正式称大金皇帝,以后后金不仅不断攻占明朝在山海关外的据点,还多次越过长城,威胁北京,最南曾攻至徐州附近。
 
<p style="text-indent:2em;">天命九年(1624年,明 天启四年),蒙古科尔沁部投降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出兵灭蒙古察哈尔余部。<br>
 
<p style="text-indent:2em;">清崇德元年(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接着又征服了索伦诸部,并完全吞并了东海诸部。到崇德八年(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清朝的疆域已经扩大到明长城以北,包括今内蒙古、东北三省和俄罗斯北至外兴安岭以北、西起贝加尔湖、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间。
 
== 政治军事 ==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