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后山诗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后山诗话

 

 

 

后山诗话》,宋代中国诗论著作。共一卷。作者陈师道(1053-1101年),字无己,又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丰(1078-1085年)中,曾巩典五朝史事。《后山诗话》一卷,《郡斋读书志》着录于子类小说类,记为二卷,称“论诗七十余条”。

简介

作者:陈师道(1053-1101年),字无己,又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丰(1078-1085年)中,曾巩典五朝史事,荐举陈师道为助,终因进非科举而罢。元佑二年(1087年),被荐于朝,任徐州教授、太学博士。元符三年(1100年)授秘书省正字。以病卒。著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诗话》等。《宋史》有传。宋人任渊有《后山诗注目录年谱》,陈兆鼎有《陈后山年谱》,魏衍有《后山诗笺年表》。

《后山诗话》一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于子类小说类,记为二卷,称“论诗七十余条”,《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宋史·艺文志》著录于子类小说类,《四库全书》收于子部小说家类。

《后山诗话》共七十余则。陈师道为江西诗派重要诗人,论诗沿袭苏、黄,主张“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与黄庭坚“点铁成金”说相合。他也推尊杜甫,以为“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主张学诗从老杜人手,“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学杜不成,不失为工”。但师道于讲究法度规矩之外,又重性情,指出“诗非学力可致,正须胸肚中泄尔”,且推崇自然平易的诗风,认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又略异于江西派论诗之旨。师道还极力维护各种文体的艺术特征:“诗文各有体,韩(愈)、以文为诗,杜(甫)以诗为文,故不工矣。“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以“以文为诗”论韩诗,以“以诗为词”论苏词,是文坛上的著名评语,为后世所屡屡引用。在编撰内容和体例上,《后山诗话》不重记事和摘句,以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为主,多转述欧阳修、苏轼之语,在我国诗话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因为书中记有师道身后之事,宋时即有人疑为托名之作。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指出其中有“后人误编人”的内容,陆游、方回、清代四库馆臣也提出过怀疑。但据师道门人魏衍于徽宗政和三年(1115年)为后山编定诗文集,所作《彭城陈先生集记》,明确说后山有《诗话》之撰,“各自为集”,可见北宋时已有《后山诗话》行世,胡仔于《丛话》中也多加称引。可能此后在辗转传抄中增窜了师道身后之事,不能据此定为伪作。

今传《后山诗话》有《稗海》、《宋诗话五种》、《百川学海》、《津逮秘书》、《萤雪轩丛书》、《历代诗话》等本,而以《适园丛书》中《后山全集》本最为完善。通行本有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的《历代诗话》排印本。

内容

王师围金陵,唐使徐铉来朝,铉伐其能,欲以口舌解围,谓太祖不文,盛称其主博学多艺,有圣人之能。使诵其诗。曰,“秋月”之篇,天下传诵之,其句云云。太祖大笑曰:“寒士语尔,我不道也!”铉内不服,谓大言无实,可穷也。遂以请。殿上惊惧相目。太祖曰:“吾微时自秦中归,道华山下,醉卧田间,觉而月出,有句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铉大惊,殿上称寿。 孟嘉落帽,前世以为胜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故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肚中泄尔 望夫石在处有之。古今诗人,共享一律,惟刘梦得云:“望来已是几千岁,只似当年初望时。”语虽拙而意工。黄叔达,鲁直之弟也,以顾况为第一云:“山头日日风和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语意皆工。江南有望夫石,每过其下,不风即雨,疑况得句处也。

欧阳永叔不好杜诗,苏子瞻不好司马《史记》,余每与黄鲁直怪叹,以为异事。费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宫,后主嬖之,号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宫词百首。国亡,入备后宫。太祖闻之,召使陈诗。诵其《国亡诗》云:“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太祖悦。盖蜀兵十四万,而王师数万尔。 韩退之《南食诗》云:“鲎实如惠文。”《山海经》云:“鲎如惠文。”惠文,秦冠也。蚝相粘为山。蚝,牡蛎也。

白乐天云:“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又云:“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前蜡烛红。”非富贵语,看人富贵者也。 杨蟠《金山诗》云:“天末楼台横北固,夜深灯火见扬州。”王平甫云:“庄宅牙人语也,解量四至。”吴僧《钱塘白塔院诗》曰:“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余谓分界堠子语也。 黄鲁直云:“杜之诗法出审言,句法出庾信,但过之尔。杜之诗法,韩之文法也。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

黄鲁直谓白乐天云“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不如杜子美云“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也。孟浩然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不如九僧云“云中下蔡邑,林际春申君”也。 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

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学杜不成,不失为工。无韩之才与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尔。退之诗云:“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然此老有二妓,号绛桃柳枝,故张文昌云“为出二侍女,合弹琵琶筝”也。又为李于志叙当世名贵,服金石药,欲生而死者数辈,着之石,藏之地下,岂为一世戒耶!而竟以药死。故白傅云“退之服硫黄,一病竟不痊”也。荆公诗云:“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而公平生文体数变,暮年诗益工,用意益苦,故知言不可不慎也

子美《怀薛据》云:“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省署开文苑,沧浪忆钓翁”,据之诗也王摩诘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子美取作五字云:“阊阖开黄道,衣冠拜紫宸”,而语益工。

杨大年《傀儡诗》云:“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语俚而意切,相传以为笑

吴越后王来朝,太祖为置宴,出内妓弹琵琶。王献词曰:“金凤欲飞遭掣搦,情脉脉,看取玉楼云雨隔。”太祖起,拊其背曰:“誓不杀钱王。”

武才人出庆寿宫,色最后庭,裕陵得之。会教坊献新声,为作词,号《瑶台第一层》。

宋玉为《高唐赋》,载巫山神遇楚襄王,盖有所讽也。而文士多效之者,又为传记以实之,而天地百神举无免者。余谓欲界诸天,当有配偶,其无偶者,则无欲者也。唐人记后土事,以讥武后尔。 黄诗、韩文,有意故有工,左、杜则无工矣。然学者先黄后韩,不由黄、韩而为左、杜,则失之拙易矣 永叔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余以古文为三等:周为上,七国次之,汉为下。周之文雅;七国之文壮伟,其失骋;汉之文华赡,其失缓;东汉而下无取焉。

陈绎批答《曾鲁公表》云:“爰露乞骸之请。”黄裳为曾侍读制曰:“备员劝讲。”乞骸,备员,乃表语,非诏语也。曾鲁公谓人曰:“使布何所道。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 熙宁初,有人自常调上书,迎合宰相意,遂丞御史。苏长公戏之曰:“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使奸邪。”有甚意头、没些巴鼻,皆俗语也。

某公用事,排斥端士,矫饰伪行。范蜀公咏《僧房假山》:“倏忽平为险,分明假夺真。”盖刺之也 鲁直谓荆公之诗,暮年方妙,然格高而体下。如云:“似闻青秧底,复作龟兆坼。”乃前人所未道。又云:“扶舆度阳焰,窈窕一川花。”虽前人亦未易道也。然学二谢,失于巧尔 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晚学太白,至其得意,则?浦?印H皇в诖郑?云涞弥?滓病 王荆公暮年喜为集句,唐人号为四体,黄鲁直谓正堪一笑尔。司马温公为定武从事,同幕私幸营妓,而公讳之。尝会僧庐,公往迫之,使妓逾墙而去,度不可隐,乃具道。公戏之曰:“年去年来来去忙,暂偷闲卧老僧床。惊回一觉游仙梦,又逐流莺过短墙。”又杭之举子中老榜第,其子以绯裹之,客贺之曰:“应是穷通自有时,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始觉为儒贵,不着荷衣便着绯。”寿之医者,老娶少妇,或嘲之曰:“偎他门户傍他墙,年去年来来去忙。采得百花成蜜后,为他人作嫁衣裳。”真可笑也。

熙宁初,外学置官师,职简地亲,多在幕席。徐有学官喜谇语,同府苦之,咏蝇以刺之曰:“衣服有时遭点染,杯盘无日不追随。”

唐人不学杜诗,惟唐彦谦与今黄亚夫庶、谢师厚景初学之。鲁直,黄之子、谢之婿也。其于二父,犹子美之于审言也。然过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三江五湖,平漫千里,因风石而奇尔。

谢师厚废居于邓。王左丞存,其妹婿也,奉使荆湖,枉道过之。夜至其家,师厚有诗云:“倒着衣裳迎户外,尽呼儿女拜灯前。”

世称杜牧“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为警绝。而子美才用一句,语益工,曰“千崖秋气高”也。

鲁直有痴弟,畜漆琴而不御,虫虱入焉。鲁直嘲之曰:“龙池生壁虱。”而未有对。鲁直之兄大临,且见床下以溺器畜生鱼,问知其弟也,大呼曰:“我有对矣。”乃“虎子养溪鱼”也。

欧阳公谪永阳,闻其倅杜彬善琵琶,酒间取之,杜正色盛气而谢不能,公亦不复强也。后杜置酒数行,遽起还内,微闻丝声,且作且止而渐近。久之,抱器而出,手不绝弹,尽暮而罢,公喜甚过所望也。故公诗云:“座中醉客谁最贤?杜彬琵琶皮作弦。自从彬死世莫传。”皮弦世未有也。

<尚书郎张先善着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诵之,号张三影。王介甫谓“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如李冠“朦胧淡月云来去”也。冠,齐人,为《六州歌头》,道刘、项事,慷慨雄伟。刘潜,大侠也,喜诵之。

往时青幕之子妇,妓也,善为诗词。同府以词挑之,妓答曰:“清词丽句,永叔、子瞻曾独步,似恁文章,写得出来当甚强。”

黄词云:“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盖韩诗有云:“断送一生惟有酒,破除万事无过酒。”才去一字,遂为切对,而语益峻。又云:“杯行到手更留残,不道月明人散。”谓思相离之忧,则不得不尽。而俗士改为“留连”,遂使两句相失。正如论诗云,“一方明月可中庭”,“可”不如“满”也。……[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