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同病相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同病相憐

同病相憐,漢語成語,【拼音】:tóng bìng xiāng lián,憐:憐憫,同情。比喻因有同樣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1]

出處 

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驚翔之鳥,相隨而集,瀨下之水,因復俱流。胡馬依北風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

示例】:

南朝梁·劉璠《廣絕交論》:「同病相憐,綴河上之悲曲。 」

周立波《山鄉巨變》:「劉雨生對盛佳秀的遭遇,不只是普普通通的同情,還有一種深切的~的感觸。」


相關成語 

近義詞】:同舟共濟患難與共

反義詞】:同床異夢幸災樂禍

典故 

春秋末年,楚平王是出了名的昏君。他聽信費無忌的讒言,要把太子建治罪。太子建聽說楚平王要處死他,趕忙帶着家眷逃走了。於是楚平王遷怒於太子建的太傅伍奢,當時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員在外地。楚平王要趕盡殺絕,又哄騙伍奢叫回他的兩個兒子,伍奢不知是計,寫信叫他的兩個兒子回來。伍尚得到信,就真的回到楚國都城,結果和伍奢一起被殺害了,而伍員沒有回去,從楚國逃走了。

伍員就是伍子胥,他後來逃到了吳國,得到了吳國公子光的信任, 並幫助公子光奪取了王位。公子光即位以後,就是吳王闔閭,他重用伍子胥,讓他掌管軍國大事。

過了幾年,楚國的另一個大臣郤宛也被奸臣陷害,全家都被處死。他有一個親戚,名叫伯嚭,他是郤宛從小撫養大的,對郤宛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郤宛被殺以後,伯嚭也逃了出來,他聽說伍子背在吳國受到重用,便去投奔伍子胥。

伯嚭到了吳國,找到伍子胥。伍子胥聽說他的遭遇和自己相似,十 分同情,就熱情地招待了他,並且馬上向吳王闔閭推薦。有人見伍子胥對伯嚭這麼熱心,就問他:"伯嚭剛到這裡,他的為人到底怎樣還不知道,你為什麼一見面就這樣信任他呢? "

伍子胥說:"這是因為他和我有相同的冤讎。俗話說得好,有相同的病的人要相互憐憫,有相同的憂患的人要相互救助。他和我的遭遇相同,我當然要幫助他。"

吳王闔閭看在伍子胥的面上,就收留了伯嚭,還封他做了太宰。

視頻 

成語故事 第180集 同病相憐

參考資料 

  1. 同病相憐 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