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同沉积构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同沉积构造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在汉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称为“古文字[1]”,而将隶书和之后出现的字体称为“今文字”。因此,“隶变[2]”就成为汉字由古体(古文字)演变为今体(今文字)的分界线。

名词解释

同沉积构造又称同生构造或生长构造,是指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同沉积构造的构造形态一般表现为盆内断层、盆缘断层以及褶曲变形。同沉积构造主要发育在离散型板块边界部位以及板内变形轻微的断陷盆地的同沉积断层的上盘。

研究历史

同沉积构造独特的构造形态以及所蕴含的运动学信息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研究,一直延续到今天。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生长断层(我们过去常用的名称有同生断层、沉积断层或同沉积断层)在石油勘探中被最先辨认出来。1961年,Ocamb提出了生长断层的定义,生长断层落差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下降盘地层厚度比上升盘地层厚度明显增大。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生长断层以及与其有关的沉积和构造问题研究得比较多,观点也比较成熟,但同沉积构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形态的描述上,很少涉及其运动学及动力学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勘探的深入发展,同沉积构造的研究更趋于理论化、定量化,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实验有了很大的进步。国外对同沉积构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墨西哥湾岸地区和尼日尔三角洲油田等区域,国内研究同沉积构造最为深入的地区是渤海湾油区,而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随着各种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研究的深入开展,新的同沉积构造被发现并命名。

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形成古地貌上突变的断裂坡折带或断坡带,构成古构造单元和沉积相域的分界并控制着沉积相带的总体展布。同沉积断裂及其组合样式与沉积砂体的分布有密切关系,表现在对沉积体系的发育、展布和类型的控制上。揭示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的活动和分布,再造各沉积期的构造古地貌,是进行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预测的关键。此外,同沉积断层与盆地性质的判断及成因分析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沉积构造和生油凹陷的发育、储集相带的分布以及圈闭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的勘探实践也充分表明东部含油气区几乎绝大部分与同沉积构造有关。一些巨大的油气聚集带本身就是一个二级的同期隆起带或者同沉积断裂带,它们不仅直接控制着生油凹陷的形成和转移、储集相带的分布,而且在褶皱隆起和同沉积断裂的相关部位形成一系列有利的油气圈闭,构成一个不同层系叠合连片、多种油藏类型组合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因而对同沉积构造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几何学特征

几何形态描述是同沉积构造研究的基础,同沉积构造几何形态的描述表现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同沉积构造几何形态在平面上的研究主要从断层走向、弯曲度及断层与分支断层的夹角几个方面入手。弯曲度可用转度表示,即弧形两翼切线的锐夹角。同沉积构造走向上呈弧形,或弧形雁行排列或组成一定组合形式的断裂系。

同沉积构造在平面上多表现为平行状、弧形、雁列、羽状、马尾状等,其中雁列、羽状形态很像走滑断层系统。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在剖面上呈现为“负花状”同沉积断裂带,西段在平面上呈现帚状生长断层系,东营凹陷跟沾化凹陷有许多重复的生长断裂系样式,除了平行状或雁行状断裂系外,还有梳状断裂系、帚状断裂系以及断裂调节带等。任建业等将东营凹陷的断裂系统总结为近环形分布的弧形同沉积断裂带。曹春提出济阳坳陷还存在同沉积断阶状断裂系。

同沉积构造比较直观的形态在剖面上呈现为“多”形或者称骨牌式,同向“Y”形或者称“帚状”和反向“Y”形或者称反“帚状”及复合“Y”形或者称负花状等,如图1所示。倪金龙等、刘朝露等在济阳坳陷生长断裂系的研究中,首先依据主断层的形态分为板式、铲式及坡坪式,具体根据沉降情况、所处的位置以及成因等因素划分为板式单阶型、板式多阶书斜型、板式多阶帚型、板式多阶梳型;铲式单阶型、铲式多阶型;坡坪式盆缘型和坡坪式盆内型。

同沉积构造发育主要有同沉积背斜、同沉积鼻状构造以及与之相关的调节断块构造等基本类型,具体可分为逆牵引背斜、差异压实背斜、拖曳背斜、塑性拱张、调节构造、反转构造等多种样式。同沉积褶皱具有相似的几何学特征,常采用褶皱要素进行描述,有翼、顶、轴面、翼间角、转折端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