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晨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这方碑刻前后两面都刻有文字,但不是同一时间所刻:前面刻于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也简称《史晨前碑》。后面刻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也简称《史晨后碑》。

基本内容

《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 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前碑〉奏铭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到官,刻在背面。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前碑, 隶书,无额,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隶书, 十四行,行三十六字 山东曲阜孔庙。〈 史晨前后碑〉为著名 汉碑之一,碑字 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 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 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清 方朔以为〈晨史碑〉” 书法则肃 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见〈枕经堂 题跋〉)。 何绍基说:”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要知东京各碑结构,方整中藏,变化无穷,各刻便形板滞矣“(〈史晨碑〉跋)。此本“秋”字完好,为明拓精本

前碑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隶书,两面刻,前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6年)三月。17行,行36字。后碑刻于建宁元年(165年)四月。14行,行36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文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况。后碑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记载孔庙祀孔之事。文后有武周正书题记四行。

《史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清万经《分隶偶存》评云:“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乙瑛》)、《韩勑》(《礼器》)之右。”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杨守敬《平碑记》云:“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碑文

古人以南面为碑文的前面,所以虽然《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勒的时间在后,也被称为“前碑”。“前碑”记录的是东汉鲁相史晨奏请祭祀孔庙之事,后碑记录的是史晨祭祀孔庙和飨礼的盛况。前后碑书法风格一致,一般认为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传说为蔡邕所书[1]

特点

清朝朱彝尊在《跋汉华山碑》中把汉隶按风格分成三种类型:方正、流丽、奇古。《史晨碑》属于方正一路,是汉隶向成熟、规范发展的典范之作,很适合作为初学隶书者的入门范本。

历来对《史晨碑》的评价很高,例如:

明朝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

清朝万经《分隶偶存》说:“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即《乙瑛碑》)、《韩敕》(即《礼器碑》)之右。”方朔《枕经金石跋》说:“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杨守敬《平碑记》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2]

视频

史晨碑 相关视频

郭世平教授书法演示:《史晨碑》第二集示范
《史晨碑》技法临习详解

参考文献